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国学经典诵读 对初中学生语言学习和个人修养的影响
【作者】 张 波
【机构】 (陕西省城固县天明初级中学)
【正文】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如《论语》《三字经》《孟子》《逍遥游》等,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既是世间百态的精粹写照,又是古老圣贤的人生心得,能鉴照社会现实,触动人们心灵,更能启迪人们心智。我校2016年9月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一种新的理念灌输在每位教师的思想中,并作为新形式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激活传统、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按照学校安排,我们参与了“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方法探究”的课题组,并承担了有关研究实验课题。到了2018年7月,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收集、研读了相关资料,听取了相关同志的经验报告,接受了有关老师的培训辅导,之后,我们选定了实验对象,拟定了子课题,于2018年9月起,进入了实施阶段。
实验课题:国学经典诵读对初中学生语言学习和个人素养的影响。
实验目的:国学经典诵读对初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读书方式、朗读能力和记忆力有什么影响?对初中学生的情感价值有什么影响。
实验对象:初二(1)班;对比班级:初二(2)班。
实验时间: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
实施第一步:掌握学生现状。初二(1)班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8人,男生25人,全部是农村孩子,住宿43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3人,留守儿童39人,学生学习纪律、品行等综合情况在同年级中属于中等水平。实验对比班学生的各种情况与本班基本接近。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实验班学生对两千年来国学经典不熟悉的现状,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宣传活动,介绍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陶渊明,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的唐朝诗人和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的宋朝词人,还介绍国学经典所体现的中国根文化的特征及其深远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实施第二步:选取诵读材料。在经典教材中,我们本着贵精不贵多、重实用不重浮华的原则进行主次轻重的分类和选择,把《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和庄子的有关文章作为主要诵读内容:把老子《道德经》的有关篇目和《孟子》的关篇目作为次要体容;联系初中学生要参加中考的实际,我们又选编了其他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以及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作为辅助内容;另外,由“汉字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灵魂,维系着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族发展的食粮和丰富营养”,“汉字具有全息激活慧识的功能”。我们选取了《乡愁》《我爱这土地》《少年中国说》系列现代美文作补充内容。
实施第三步:确定诵读时间。每天早早读15分钟;课内读5分钟;自由诵读10分钟。每天诵读不少于30分钟。
通过一年的诵读实验,学生的语言学习了有明显效果:
第一,提升了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由于我们在诵读指导方面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提倡愉快诵读,不过分强求,不摊派背诵任务,不加重学习负担;在对内容的理解方面,不求字字入意,但求句句读通,让诵读寓于各种活动中;在检查诵读时,多鼓励,不批评,使用赏识评价方式。因此,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使学生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随心所欲去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读书方式有了改变。我班学生时而活跃,时而沉闷,主动自觉诵读的学生较少,通过开展诵读活动以后,平时喜欢张闹的人逐渐减少,涉猎书籍的人越来越多;清晨默读的现象少了,而朗朗书声却多了。学生对语文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读古今名著的学生比较普遍;过去学生晨读语文是教师强迫性的,现在学生变得主动积极了;过去只限制在早读,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听到说经典名句的声音,实实在在改变了哑读书、默读书的不良读书方式。从对比班级情况看,初二(2)班的读书学习方式依然如故,读书内容几乎全是课本,除了早读有书声外,其他时间仍是默无声息的,在观摩课上抽学生读经典语段,可学生总觉得害羞,难以出口,要么语句不通顺,感情不真挚,还有学生十分紧张,声音很低。
第三,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面对一篇一般性的文章即兴阅读,有20%的学生能流利地、富有激情的读下来,有70%的学生基本做到了瞬间领会语句的大意,基本能调动自己的情绪,比较顺利地朗读下来。
第四,促进了学生记忆的提高。由于诵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改变,对学生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大部分学生读书时加字少字、吞吞吐吐的的毛病没有了,通过开展诵读活动,学生记忆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和经典名言,这样锻炼下来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明显提高,而且有时说话引经据典,文绉绉的,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生张博超在《读国学经典有感》中写道:“开始我们只是用嘴巴诵读《三字经》,没有把心和《三字经》融合在一起……在经过了长达一个学期的诵读之后,我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我的背诵能力似乎慢慢提高了,似乎有一双手在无形中帮助我去记忆许多东西,帮助我去形成许多我没有从课本中学到的道德伦理观……”
另外,学生德智修养有了突出的提高。
一是提升文化修养:通过诵读,学生获得的文化知识是第一位的,同时,他们也吸纳了文明素养,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作为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借助于此,我们给学生灌输“文化涵养”是塑造个人形象的主要元素和展示个人气质最关键的内在因素,使他们在接受中有了感悟,有了进步。
二是拥有古典心情:诸子散文,名家名篇,学生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时间的延长,他们越来越觉得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越来越觉得国学经典的思想深邃,如同品茶一样,也越来越觉得暗香浮动,意味深长,于是,就与古典结下了不解之缘。曾记得在六年前教的一名学生李林贞曾经说过:“古诗文简洁质朴,意境优美,实为当今繁华气息下的一股清流,徜徉其中让人精神矍铄、流连忘返。”如今她已经考上陕师大的中文系,相信她一定会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是富有民族情怀:国学经典,乃诗文精粹,或讴歌山水,或颂扬田园,有的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有的忧国忧民、感世伤怀,古圣先贤们铮铮铁骨和耿耿忠心渗透出巨大的神力,牵引着学生们在崇敬之余进发出爱国激情,绵长致远,永不释怀。所以诵读促使了他们高尚情操的养成。
四是学生的品行有了大幅度提高。很多经典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都是教育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的应有的礼仪规范,是教育学生防邪存诚,立志积德的好读物。通过诵读,学生热爱经典,形成了说经典、谈经典、用经典的风气,树立了“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的观念,从而感受到了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仁义礼智信”。现如今,我班的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完全做到了自制自律,无抄袭作弊的现象,在自习、辅导时间也做到了教室静悄悄的,每名学生都在安心学习。
总之,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我们深深觉得,国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学生成长的营养,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初中阶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实验课题:国学经典诵读对初中学生语言学习和个人素养的影响。
实验目的:国学经典诵读对初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读书方式、朗读能力和记忆力有什么影响?对初中学生的情感价值有什么影响。
实验对象:初二(1)班;对比班级:初二(2)班。
实验时间: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
实施第一步:掌握学生现状。初二(1)班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8人,男生25人,全部是农村孩子,住宿43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3人,留守儿童39人,学生学习纪律、品行等综合情况在同年级中属于中等水平。实验对比班学生的各种情况与本班基本接近。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实验班学生对两千年来国学经典不熟悉的现状,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宣传活动,介绍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屈原、陶渊明,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的唐朝诗人和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的宋朝词人,还介绍国学经典所体现的中国根文化的特征及其深远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实施第二步:选取诵读材料。在经典教材中,我们本着贵精不贵多、重实用不重浮华的原则进行主次轻重的分类和选择,把《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和庄子的有关文章作为主要诵读内容:把老子《道德经》的有关篇目和《孟子》的关篇目作为次要体容;联系初中学生要参加中考的实际,我们又选编了其他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以及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作为辅助内容;另外,由“汉字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灵魂,维系着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族发展的食粮和丰富营养”,“汉字具有全息激活慧识的功能”。我们选取了《乡愁》《我爱这土地》《少年中国说》系列现代美文作补充内容。
实施第三步:确定诵读时间。每天早早读15分钟;课内读5分钟;自由诵读10分钟。每天诵读不少于30分钟。
通过一年的诵读实验,学生的语言学习了有明显效果:
第一,提升了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由于我们在诵读指导方面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提倡愉快诵读,不过分强求,不摊派背诵任务,不加重学习负担;在对内容的理解方面,不求字字入意,但求句句读通,让诵读寓于各种活动中;在检查诵读时,多鼓励,不批评,使用赏识评价方式。因此,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使学生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随心所欲去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读书方式有了改变。我班学生时而活跃,时而沉闷,主动自觉诵读的学生较少,通过开展诵读活动以后,平时喜欢张闹的人逐渐减少,涉猎书籍的人越来越多;清晨默读的现象少了,而朗朗书声却多了。学生对语文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读古今名著的学生比较普遍;过去学生晨读语文是教师强迫性的,现在学生变得主动积极了;过去只限制在早读,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听到说经典名句的声音,实实在在改变了哑读书、默读书的不良读书方式。从对比班级情况看,初二(2)班的读书学习方式依然如故,读书内容几乎全是课本,除了早读有书声外,其他时间仍是默无声息的,在观摩课上抽学生读经典语段,可学生总觉得害羞,难以出口,要么语句不通顺,感情不真挚,还有学生十分紧张,声音很低。
第三,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面对一篇一般性的文章即兴阅读,有20%的学生能流利地、富有激情的读下来,有70%的学生基本做到了瞬间领会语句的大意,基本能调动自己的情绪,比较顺利地朗读下来。
第四,促进了学生记忆的提高。由于诵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改变,对学生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大部分学生读书时加字少字、吞吞吐吐的的毛病没有了,通过开展诵读活动,学生记忆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和经典名言,这样锻炼下来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明显提高,而且有时说话引经据典,文绉绉的,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生张博超在《读国学经典有感》中写道:“开始我们只是用嘴巴诵读《三字经》,没有把心和《三字经》融合在一起……在经过了长达一个学期的诵读之后,我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我的背诵能力似乎慢慢提高了,似乎有一双手在无形中帮助我去记忆许多东西,帮助我去形成许多我没有从课本中学到的道德伦理观……”
另外,学生德智修养有了突出的提高。
一是提升文化修养:通过诵读,学生获得的文化知识是第一位的,同时,他们也吸纳了文明素养,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作为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借助于此,我们给学生灌输“文化涵养”是塑造个人形象的主要元素和展示个人气质最关键的内在因素,使他们在接受中有了感悟,有了进步。
二是拥有古典心情:诸子散文,名家名篇,学生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时间的延长,他们越来越觉得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越来越觉得国学经典的思想深邃,如同品茶一样,也越来越觉得暗香浮动,意味深长,于是,就与古典结下了不解之缘。曾记得在六年前教的一名学生李林贞曾经说过:“古诗文简洁质朴,意境优美,实为当今繁华气息下的一股清流,徜徉其中让人精神矍铄、流连忘返。”如今她已经考上陕师大的中文系,相信她一定会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是富有民族情怀:国学经典,乃诗文精粹,或讴歌山水,或颂扬田园,有的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有的忧国忧民、感世伤怀,古圣先贤们铮铮铁骨和耿耿忠心渗透出巨大的神力,牵引着学生们在崇敬之余进发出爱国激情,绵长致远,永不释怀。所以诵读促使了他们高尚情操的养成。
四是学生的品行有了大幅度提高。很多经典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都是教育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的应有的礼仪规范,是教育学生防邪存诚,立志积德的好读物。通过诵读,学生热爱经典,形成了说经典、谈经典、用经典的风气,树立了“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的观念,从而感受到了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仁义礼智信”。现如今,我班的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完全做到了自制自律,无抄袭作弊的现象,在自习、辅导时间也做到了教室静悄悄的,每名学生都在安心学习。
总之,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我们深深觉得,国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学生成长的营养,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初中阶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