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 周素琴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前营街小学)


【正文】摘 要:“优化教学课堂、建构高效课堂”的基本经验:前提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关键是创新和优化数学“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课堂、建构高效课堂”的主要成效: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习惯更好;提升了目标,引领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学数学、学会用数学,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改革了课堂,初步建构起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优化、效率倍增的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高效课堂;实践研究;基本经验
  2011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修订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从这一论述中可以明确感悟到,“数学修订课标”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生生、师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但笔者在农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近年来从对自己课堂的自我感知和对其他教师课堂的观察中越来越感到,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技能、轻思维”的现象比较普遍。为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十三五”以来,笔者积极参与当地教研部门和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研教改活动,并以“数学修订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所教班级为试验田,以教好教材、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初步成效。
  一、“优化教学课堂、建构高效课堂”的基本经验
  前提: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数学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达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是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中整体实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切目标的载体,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切目标的中介,如同桥梁起纽带作用,把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连接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切目标的动力,它是实现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策略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一种动力性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中所暴露的问题十分明显,比如,把目标的制定视为完成教学方案必须应对的差事,过于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将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简单的罗列忽视目标之间的联系性等等。我在研究实践中注重有针对性克服。
  关键:创新和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相应学的方法的总称。实践研究证明,选用“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优化过程、效率倍增”。比如,通过创设故事、问题和生活情境等,采用“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课例】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比如,一次,我在教学“运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时,创设了“为什么赔钱了”这一问题情境。一天,张三去买葱,他问卖葱的:“多少钱一斤?”卖葱的说:“一元一斤”张三说:“我都卖了,不过要切开来称,从中间切,葱白每斤8角,葱叶每斤2角,卖不卖?”卖葱的一想8角加2角也是1元,就说:“卖给你了”可是她卖完了一算,自己赔了一大笔钱,你知道卖葱的为什么赔钱了吗?通过设“错”质“疑”情境的创设,学生们主动合作探究,最终弄清了“一元一斤指的是葱叶和葱白都是1元一斤”。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课例】 创设开放情境,有利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学生终身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
  传统的封闭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数学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我设计一道拓展性练习,“每次漱口正常情况下水龙头要开180秒,每10秒约浪费500毫升水,每人每日漱口两次,全国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现在人口大约13亿,一年如果按365天计算,全年大约浪费水多少顿?”这题把知识延伸到课后,让他们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强化应用意识,同时也渗透节约用水的品德教育,终身受用的核心素养就形成于这样的教学过程之中。
  二、“优化教学课堂、建构高效课堂”的主要成效
  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习惯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前提基础,因此,自开展研究实践以来,我逐步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等作为自觉的课堂教学目标追求,在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我不急于评价,总是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我还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这样坚持下来,逐步使每个学生由喜欢上数学课到喜欢教师,再到喜欢学数学。自此,研究改革的初级目标就已基本达成。
  提升了目标:引领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学数学、学会用数学,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我在实践研究中,探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寓学习知识与形成能力于一体的数学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学数学、学会用数学。我经常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我把教学过程设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已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从而教会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改革了课堂:初步建构起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优化、效率倍增的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我注重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万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比如,教学如何计算19+18时,首先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并在小组内开展交流;在小组交流中鼓励每个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这样安排,使每个学生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并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设立“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逐步建构起“过程优化、开放生成”的数学课堂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