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作者】 喇正祥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前所乡小学)


【正文】摘 要:“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当今好多学生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想一点写一点,写一点想一点,这种挤牙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加强写作素材积累。
  一、积累写作素材生活化
  1、观察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汇集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首先应鼓励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作文也是有帮助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中注意观察,在家庭中注意观察,还要注意观察社会现象;不仅要观察周围的人、周围的景,而且要观察周围的事。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观察要选准观察点,观察点选好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观察。如带学生去观察野外美景时,要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或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观察。“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学生善于从生活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体会观察,思想将呈现耀眼的火花,感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
  2、巧借课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名人名言等无所不有,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非常有帮助。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教师讲解过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及点评等,既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文素材的积累不应只局限于文学本身,因为它同各个学科有交汇和融会关系,所以,其他学科内容也是不错的作文素材,如劳动课的各种剪纸、小制作向来是小学生的最爱,而这种动手实践恰恰是作文的最好资料。  
  3、课外阅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1)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其中自然包括语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读物,品味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歇后语、格言等,领略不同的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善于运用,注意积累习惯的养成,比如记日记、写随笔、练片断。积累习惯养成了,素材丰富了,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除了阅读课外书,课外积累还有很多渠道可以选择,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电视、网络等便捷的媒体广纳博取,只要巧妙借鉴,就可为我所用。(2)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词汇积累、好句子积累、事物积累、诗歌摘抄。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背会,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3、实践活动。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我校地处农村,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每天除了上课,还有一些活动。如综合性活动课中有目的地了解民风民俗,像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如过年过节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再就是家庭活动,包括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睦亲情等。教师可以从以上方面去提示学生寻找素材。如母亲节前夕,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积累生活素材,可布置题目是《我给妈妈……》的作文,要求必须亲自去做,再写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关心太少,而且在作文上也能受到启发。这些有益的训练,不仅让学生不再对身边事熟视无睹,而且能让其明白只要做个有心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就会有写不完的题材。 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加乐趣,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厚积薄发、乐妙笔生花!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1、学校生活的开发。(1)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如:在年级拔河比赛后,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小作文。让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因此,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 (2)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每逢元旦节六一儿童节,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艺术节、体育节可以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可以将孝敬老人、“四个学会”等教育贯穿到主题活动中去,让学生将这些主题活动通过作文展现出来;可以选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演讲、班会、读书、竞猜、体育竞赛、捐款等活动,搭建学生释放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并让学生将一点一滴记录下来。
  2、社会生活的拓展。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认识社会、见识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家长则要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去接触清澈的小溪、广阔的田野和温暖的阳光,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这一阶段,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我发现”的记事手册,让学生将社会和大自然中的所感所悟、所见所闻都一一记录下来,并且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三、作文教学指导生活化
  1、还原生活。教师应教会学生将生活当中观察、发现的点点滴滴在课堂上加以还原。讲述法:让学生通过“我发现”记事手册将生活中的事实通过讲述的方式呈现出来。影视法:通过摄像摄影的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现生活的点滴。实践法:课堂上通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课堂。在学生了解之后,可以用作文的方式对其余同学的讲述、影视作品、表演等进行评说,提高写作能力。
  2、体验生活。情感的真源于生活的真,想要学生能够在作文当中体现出真,就应该教会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真,去抓住身边的新鲜事。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用笔去记录,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作文去抓住生活片段,如此作文才能够呈现出真人真事,才能够还原人性,表达出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体验生活”的教学方法,符合作业训练所需要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生活体验中去,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想象生活、演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体会中去感受;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环保工人等角色,让学生将情感真实地融入到生活中去,然后再让学生将扮演的感受通过作文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样作文,学生能够感觉到思如泉涌,也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学生的灵性、天性都得到了展示,写作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升。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从而让学生们的作文能“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戚连香.“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5
  [2]刘志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浅见” [J].新课程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