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作者】 买孜亚·巴合提
【机构】 (新疆伊犁昭苏县第五中学)
【正文】摘 要:“从小做起”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小学是孩子们真正跨入义务教育的重要开始阶段,也是培养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但孩子们容易分散注意力,识字少,自控能力较弱,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孩子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对信息的搜集处理、知识的理解运用特别有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就灿烂的人生。
关键词:低年级;培养;阅读习惯;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认识的新字不多又要让她们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掌握课外阅读能力尤其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他们感兴趣的前提下提要求,教方法,让他们乐于接受,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在具体工作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阅读的氛围
1、激发阅读的兴趣。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歌德认为: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低年级的小学生幼儿教育都是以游戏教学为主,他们刚迈入小学这段时间还保持着自由散漫的态度。孩子识字量少,刚开始就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可能,尽可能的在识字的最初阶段为他们创造一种阅读氛围。新学期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先将教室里图书角布置好。有动画绘本、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插图丰富的儿童故事、连环画等。每天利用早读前5分钟给学生读一个故事,孩子天生想象奇特,动听的故事一旦进人他们的心中,将幻化出无穷的魅力。笔者从寓言故事入手,先选择那些篇幅短小、主人公是小动物的故事,用儿童的口气给他们讲,用夸张、灵活、生动的语言,一边配合肢体语言、象声词,不要求他们明白故事的含义,只要喜欢听就行。当一个故事读完时,学生孩子们心中有了期待.希望老师再读一个。低年级的老师要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只有尽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爱护和利用好孩子们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好感。
2、体验拼读的乐趣
随着汉语拼音的学习,识字教学的深入,孩子们慢慢地不再满足于每天听故事,想要开始自己阅读。笔者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拼读,每天给回家爸爸妈妈读故事。为了巩固孩子课外阅读习惯,需要家校合作。家长会上推荐适合这个年龄段看的书目,请家长定期陪伴孩子到书店买书或图书馆看书,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抽空陪孩子一起看看书,多鼓励,多交流,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书籍。只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们投入到课外阅读的空间,自由的飞翔,体验阅读的快乐。
3、感受读书的喜悦。阅读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多是关注孩子每天的进步,教育孩子向更好的方面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确实,正确的评价可以促进孩子良好早期阅读习惯养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设计了课外阅读的奖励方式:读完一本书,奖励一张“阅读卡’。读完一个故事,在故事名字上贴一个“小苹果”期末根据读书卡的张数,评出班里的“阅读小博士”,并发给班级荣誉证书。因此,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将有益于他终生的发展。因为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摇篮。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渗透阅读的魅力
1、把读的任务交给学生,班级里每天读故事环节,一开始都是老师读给学生听,待孩子学完拼音后,由能力较强的孩子读给同学们听,慢慢地过度到每个孩子都能大胆读给同学听,孩子们不但会读,还学会了倾听别人读的故事,并学会了评价同学的朗读水平。在活动中,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孩子,用心倾听,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杨、鼓励,既要对孩子阅读的能力作出评价,还要评定孩子阅读的进步,鼓励、赞扬孩子主动性阅读。如“你真会动脑筋,讲的跟别人不一样”、“你讲的真棒!”、“真厉害!老师要向你学习!”等等。对那些表现不够好的学生,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更多的是鼓励,如“你肯定行的。”“老师相信你。”等等,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促进孩子更主动地阅读。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2、让学会学生个性化阅读。如果学生喜欢阅读,在识字量和阅读能力方面的提高都是惊人的,个性化的阅读也就体现出来了。学生们有的喜欢讲故事,有的喜欢背诵儿歌,有的对看过的故事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还有的看图能编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学生的这些阅读方法,教师及时给于肯定并在班级评比栏中贴“小苹果”以示奖励。给孩子一个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指导阅读方法。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阅读,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是课堂,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古诗时,通过观察图画,感情朗读,理解诗意后,孩子们深深体会到古诗的魅力,引起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学生手头的《古诗必备70首》,每周背诵一首,能力较强的孩子可多背。学期末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小学二年级课文的每首古诗图文并茂,孩子们背得多了,很容易了解课文的内容,上课时学得更轻松,也培养了孩子们在课内外阅读思考的能力。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孩子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了傣族的民俗风情,以及过节时傣族人民的愉悦心情。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俗,让孩子们到课外找资料用心阅读,一周后,进行交流,看谁知道的民俗多。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去阅读,并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自主阅读,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及时运用到课文的学习中来,使课内和课外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的能力
1、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道:“阅读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习惯的形成是积极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一是重视阅读的姿势,教师通过儿歌、口令、示范、鼓励等方式训练孩子们的阅读姿势。如“头正、身直、脚放平”,孩子们一边背,一边照做。慢慢地就形成习惯了。二是在阅读时做简单的标记,在孩子有了阅读兴趣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做些简单的记录,比如标自然段、给生字加拼音、圈生字词等。另外,教师要及时检查,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2、保持学生阅读的注意力。
研究说明,5—7岁儿童注意力平均时间是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左右;由此看,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约在20分钟左右。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那要看教师的引导方法。因此,阅读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演示、学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融入其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投身到阅读中来。
四、整合提升阅读的质量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想真正地提高阅读质量少不了孩子们长期的阅读积累,在课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整合的阅读,是指将书面语言与其他如画面、声响、图像等手段结合起来,将动态的电视、录像与静态的文本阅读结合起来,指导孩子读书、看书、选书,引导孩子将发问、讨论、思考结合起来,让孩子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从一年级开始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可以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笔者坚持利每一节语文课前5分钟安排“我读书,我快乐”环节,让学生们分享阅读的快乐,展示阅读的收获。在班上还举行了“小书虫”评优活动,评选故事大王,诗歌朗诵比赛,“看图写话”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意识到阅读不但会听、会看,还要会说、会问、会想。持之以恒,阅读的整合方式便渗透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中。既提高了阅读质量,又使他们的阅读更有层次。
总之,“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付诸实施,使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自觉需要,在乐中读,在读中乐,打下终身学习的根本基石。
参考文献:
[1]路英霞.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M]. 飞?素 质教育版:路英霞, 2013.
[2]白金声. 怎样当老师怎样教语文—语文教学长短轮[M]. 中国林业出版社:白金声, 2007.
[3]王燕畔. 现代小学阅读教学[M]. 北京:语文出版社:王燕畔, 2003.
关键词:低年级;培养;阅读习惯;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认识的新字不多又要让她们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掌握课外阅读能力尤其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他们感兴趣的前提下提要求,教方法,让他们乐于接受,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在具体工作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阅读的氛围
1、激发阅读的兴趣。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歌德认为: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低年级的小学生幼儿教育都是以游戏教学为主,他们刚迈入小学这段时间还保持着自由散漫的态度。孩子识字量少,刚开始就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可能,尽可能的在识字的最初阶段为他们创造一种阅读氛围。新学期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先将教室里图书角布置好。有动画绘本、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插图丰富的儿童故事、连环画等。每天利用早读前5分钟给学生读一个故事,孩子天生想象奇特,动听的故事一旦进人他们的心中,将幻化出无穷的魅力。笔者从寓言故事入手,先选择那些篇幅短小、主人公是小动物的故事,用儿童的口气给他们讲,用夸张、灵活、生动的语言,一边配合肢体语言、象声词,不要求他们明白故事的含义,只要喜欢听就行。当一个故事读完时,学生孩子们心中有了期待.希望老师再读一个。低年级的老师要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只有尽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爱护和利用好孩子们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好感。
2、体验拼读的乐趣
随着汉语拼音的学习,识字教学的深入,孩子们慢慢地不再满足于每天听故事,想要开始自己阅读。笔者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拼读,每天给回家爸爸妈妈读故事。为了巩固孩子课外阅读习惯,需要家校合作。家长会上推荐适合这个年龄段看的书目,请家长定期陪伴孩子到书店买书或图书馆看书,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抽空陪孩子一起看看书,多鼓励,多交流,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书籍。只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们投入到课外阅读的空间,自由的飞翔,体验阅读的快乐。
3、感受读书的喜悦。阅读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多是关注孩子每天的进步,教育孩子向更好的方面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确实,正确的评价可以促进孩子良好早期阅读习惯养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设计了课外阅读的奖励方式:读完一本书,奖励一张“阅读卡’。读完一个故事,在故事名字上贴一个“小苹果”期末根据读书卡的张数,评出班里的“阅读小博士”,并发给班级荣誉证书。因此,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将有益于他终生的发展。因为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摇篮。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渗透阅读的魅力
1、把读的任务交给学生,班级里每天读故事环节,一开始都是老师读给学生听,待孩子学完拼音后,由能力较强的孩子读给同学们听,慢慢地过度到每个孩子都能大胆读给同学听,孩子们不但会读,还学会了倾听别人读的故事,并学会了评价同学的朗读水平。在活动中,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孩子,用心倾听,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杨、鼓励,既要对孩子阅读的能力作出评价,还要评定孩子阅读的进步,鼓励、赞扬孩子主动性阅读。如“你真会动脑筋,讲的跟别人不一样”、“你讲的真棒!”、“真厉害!老师要向你学习!”等等。对那些表现不够好的学生,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更多的是鼓励,如“你肯定行的。”“老师相信你。”等等,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促进孩子更主动地阅读。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2、让学会学生个性化阅读。如果学生喜欢阅读,在识字量和阅读能力方面的提高都是惊人的,个性化的阅读也就体现出来了。学生们有的喜欢讲故事,有的喜欢背诵儿歌,有的对看过的故事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还有的看图能编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学生的这些阅读方法,教师及时给于肯定并在班级评比栏中贴“小苹果”以示奖励。给孩子一个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指导阅读方法。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阅读,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是课堂,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古诗时,通过观察图画,感情朗读,理解诗意后,孩子们深深体会到古诗的魅力,引起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学生手头的《古诗必备70首》,每周背诵一首,能力较强的孩子可多背。学期末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小学二年级课文的每首古诗图文并茂,孩子们背得多了,很容易了解课文的内容,上课时学得更轻松,也培养了孩子们在课内外阅读思考的能力。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孩子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了傣族的民俗风情,以及过节时傣族人民的愉悦心情。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俗,让孩子们到课外找资料用心阅读,一周后,进行交流,看谁知道的民俗多。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去阅读,并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自主阅读,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及时运用到课文的学习中来,使课内和课外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的能力
1、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道:“阅读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习惯的形成是积极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一是重视阅读的姿势,教师通过儿歌、口令、示范、鼓励等方式训练孩子们的阅读姿势。如“头正、身直、脚放平”,孩子们一边背,一边照做。慢慢地就形成习惯了。二是在阅读时做简单的标记,在孩子有了阅读兴趣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做些简单的记录,比如标自然段、给生字加拼音、圈生字词等。另外,教师要及时检查,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2、保持学生阅读的注意力。
研究说明,5—7岁儿童注意力平均时间是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左右;由此看,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约在20分钟左右。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那要看教师的引导方法。因此,阅读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演示、学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融入其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投身到阅读中来。
四、整合提升阅读的质量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想真正地提高阅读质量少不了孩子们长期的阅读积累,在课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整合的阅读,是指将书面语言与其他如画面、声响、图像等手段结合起来,将动态的电视、录像与静态的文本阅读结合起来,指导孩子读书、看书、选书,引导孩子将发问、讨论、思考结合起来,让孩子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从一年级开始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可以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笔者坚持利每一节语文课前5分钟安排“我读书,我快乐”环节,让学生们分享阅读的快乐,展示阅读的收获。在班上还举行了“小书虫”评优活动,评选故事大王,诗歌朗诵比赛,“看图写话”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意识到阅读不但会听、会看,还要会说、会问、会想。持之以恒,阅读的整合方式便渗透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中。既提高了阅读质量,又使他们的阅读更有层次。
总之,“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付诸实施,使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自觉需要,在乐中读,在读中乐,打下终身学习的根本基石。
参考文献:
[1]路英霞.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M]. 飞?素 质教育版:路英霞, 2013.
[2]白金声. 怎样当老师怎样教语文—语文教学长短轮[M]. 中国林业出版社:白金声, 2007.
[3]王燕畔. 现代小学阅读教学[M]. 北京:语文出版社:王燕畔,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