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立足“美语”,渗透“美育”

【作者】 梅春启

【机构】 (安徽省肥西中学)


【正文】美是使事物具有动情性、愉悦性的核心因素。事物只有具备了美的动情性和愉悦性,才能使审美主体凝神关注,在内心引起强烈的震撼,从而对审美客体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主体就会对客体实施积极的潜心的揣摩与研究,以寻觅客体之所以美的内在根源。林林总总的语文教改,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化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渗透美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就指出:“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认为:“在语文课程中,语文活动都应当是审美活动。”可见,立足美的语言而开展语文活动是渗透美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何谓美育?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性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简言之,“所谓美育,就是用美来育美,用美好事物来陶冶培育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如何渗透美育呢?《解读》指出:“将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贯穿整个语文课程。” 并认为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培养高尚的鉴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现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过程两个方面略作分析。
  语文教材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依据,因此,立足美的语言,运用美的朗读、美的板书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渗透美育之目的。
  一、 立足美的语言
  总览全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璀璨的美的世界。其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依据美的法则“情动而辞发”的结晶,都闪烁着美的光彩:既有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也有内涵深广的社会美;既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柔美,也有“骏马秋风塞北”的壮美。从语言的角度看,教材本身又洋溢着音乐美、绘画美。
  (一)语文教材的语言富于音乐美
  “由于汉语音节结构简单整齐,又有声调,因此语言带有音乐美,韵文极有发达。”这说明语文教材的语言是富于音乐性的。它既有舒缓悠扬的抒情小调,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有澎湃激越的进行曲式,如高尔基的《海燕》,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若就某一篇选文的内部而言,许多文章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如高尔基《海燕》,文章开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可以说这是乐曲动人的前奏;中间部分“海鸥、海鸭、企鹅的痛苦呻吟,海燕的勇敢呼唤”,这是乐曲主题内容淋漓的展示;课文结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则是余音绕梁的乐曲尾声。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有意识地不间断地弹奏这些乐曲,使学生始终在音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其学习兴趣、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语文教材的语言富于绘画美                      
  你瞧那“碧绿的菜畦”;你看那“舞动的银蛇”;还有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的火烧云”,它们简直就是一幅幅动情的山水画,一帧帧愉悦的风情图。再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李孟惜别,而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水天交融,烟雾茫茫的画面。李白痴痴地把目光追随着飘逝的孤帆,直至消失,仍怅望着这茫茫的江水凝思忘返。诗人用“孤帆”“远影”“碧空”“江水”组成了雄浑壮阔的画面,惆怅别情完全融入在这画面景物之中,造成了浓烈的艺术氛围。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欣赏由语言的形象性而构成的虚拟画面,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
  二、 渗透美的教育
  语文教材的语言美为渗透美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是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依据,而要把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就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语言美,通过美的朗读、美的板书,即“美的表达与交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解读》也指出:“语文课程需要指导学生从别人体验到的美感中认识美的标准和审美的情趣、品位,并用语言将自己体验到的美感表达出来。”
  (一)善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堂课讲解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但表现语文学科美和艺术美的媒介主要是语言,一个语文教师能否运用规范、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是其能否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一环。鲜明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它像一股清泉流入沙漠,于是沙漠就有了绿洲;它像一线晨光穿过云层,给林中飞鸟带来黎明的信息;它像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给人类带来文明之光。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注意在语言锤炼上下功夫,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活美。在教学实践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美的导入语、美的点拨语、美的过渡语、美的结束语。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就引用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让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去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吧!”这一段充满感情的导入语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另外,每节课我都根据授课内容作一、二次美的分析点拨。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明快或含蓄,或豪放或婉约,或平实或绚烂。这些美的语言使学生心潮澎湃,听后仰而叹,俯而思,或托腮凝虑,或眉目舒展,或精神振奋,或激情感慨。这样的点拨,不仅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鉴赏更深一层,而且便于组织课堂教学高潮。当然,最后还要有好的结束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结束语,不仅使学生强化对本节内容的记忆。而且能创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探索心理。 
  (二)活用美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组织朗读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朗读是其基本功之一,将课文读得清新明丽,九曲回肠还是慷慨激越是由课文的内容所决定的,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使具有音律美的朗读富有艺术穿透力,使得具有视觉特征的立体化文学作品,转化为听觉艺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悟作者和作品所体验的情感,达到“唯我”、“忘我”的境界。如同样是朱自清的作品,《春》要读得轻松、喜悦,而《背影》则要读得凝重、真诚,《荷塘月色》就要读得静缓、陶醉一些。总之,朗读的过程就是进入作品境界的过程。同时,“美读”的作品多了,语言的动用规则(与作者情感相撞击)就会在脑海里自动组合成一种语言,自觉产生强烈的语感。这对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写作特色,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上册)第7页,商务印书馆1928年.
  [2] 《语文教学艺术论》第43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第6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