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
【作者】 雷孝宇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普兴镇中心小学校)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身理、心理特点,利用课文内容中的教育因素,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今社会更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单一的知识传授已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现就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德育渗透应掌握儿童心理特征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摆脱学龄前期儿童的特点,他们知识面窄,但他们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好奇好问,喜欢学习好的榜样。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教学《乌鸦喝水》。课前讲讲乌鸦的两则趣事,以丰富学生情感。通过让学生扮演乌鸦找水喝,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教师可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教师注意在这个追问中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二、正确处理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乏、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拔高;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长歌行》这首儿歌的教学,时间是极为抽象、极为宝贵、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不易理解,更难掌握诗句意思。学习本课,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多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客观的事例建立时间观念,让学生懂得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低年级语文课本设计了单元主体,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探究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内容,确定每个单元的教育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如“愿望”这一主题单元,课文《丁丁和牵牛花》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通过描述丁丁实现了王奶奶不出门也能欣赏到美丽的牵牛花的事,表现了丁丁对王奶奶的关爱、体贴;只要教师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受到德育教育。
四、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富有思想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
1.情境法
所谓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形景象,运用电视、多媒体、朗读等教学手段创设出一定的课型教学氛围,以达到使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如教材《长歌行》一课。时间是极为抽象、极为宝贵、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不易理解,更难掌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这一难点,多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客观的事例建立时间观念,可在教学课文之前与学生做一做游戏。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一分钟过后,让学生猜一猜什么东西不见了。多数学生还不能回答出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刚过去的一分钟时间永远不回来了,学生恍然大悟。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入课文的教学中。
2.角色法
这一方法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通过角色的理解与表现,来体会其中的教学内涵,从中受到教益。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演课本剧。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课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母鸡请小猪、小鸭子、小猫帮助它种稻子的故事,懂得劳动是辛苦的,但有劳有得,不劳不得的道理。
3.欣赏法
低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作品,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对于这些课文,应采取组织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欣赏包括如下内容:反复地自我阅读,反复地玩味领会,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欣赏以审美为主干的学习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语言把学生引向善,使其受到教育。如:《春天的手》。教师在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作为音乐背景,再播放一组象征春天的美丽图片:一片新绿的大地、唱歌的小河、破土而出的小草、粉红的桃花、辛勤采蜜的蜜蜂……美丽的情景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综上所诉,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但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之中,是在对课文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好德育工作,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身理、心理特点,利用课文内容中的教育因素,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品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今社会更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单一的知识传授已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现就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德育渗透应掌握儿童心理特征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摆脱学龄前期儿童的特点,他们知识面窄,但他们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好奇好问,喜欢学习好的榜样。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教学《乌鸦喝水》。课前讲讲乌鸦的两则趣事,以丰富学生情感。通过让学生扮演乌鸦找水喝,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教师可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教师注意在这个追问中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二、正确处理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乏、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拔高;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长歌行》这首儿歌的教学,时间是极为抽象、极为宝贵、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不易理解,更难掌握诗句意思。学习本课,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多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客观的事例建立时间观念,让学生懂得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低年级语文课本设计了单元主体,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探究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内容,确定每个单元的教育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如“愿望”这一主题单元,课文《丁丁和牵牛花》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通过描述丁丁实现了王奶奶不出门也能欣赏到美丽的牵牛花的事,表现了丁丁对王奶奶的关爱、体贴;只要教师抓住每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受到德育教育。
四、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富有思想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
1.情境法
所谓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形景象,运用电视、多媒体、朗读等教学手段创设出一定的课型教学氛围,以达到使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如教材《长歌行》一课。时间是极为抽象、极为宝贵、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不易理解,更难掌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这一难点,多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客观的事例建立时间观念,可在教学课文之前与学生做一做游戏。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一分钟过后,让学生猜一猜什么东西不见了。多数学生还不能回答出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刚过去的一分钟时间永远不回来了,学生恍然大悟。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入课文的教学中。
2.角色法
这一方法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通过角色的理解与表现,来体会其中的教学内涵,从中受到教益。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演课本剧。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课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母鸡请小猪、小鸭子、小猫帮助它种稻子的故事,懂得劳动是辛苦的,但有劳有得,不劳不得的道理。
3.欣赏法
低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作品,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对于这些课文,应采取组织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欣赏包括如下内容:反复地自我阅读,反复地玩味领会,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欣赏以审美为主干的学习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语言把学生引向善,使其受到教育。如:《春天的手》。教师在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作为音乐背景,再播放一组象征春天的美丽图片:一片新绿的大地、唱歌的小河、破土而出的小草、粉红的桃花、辛勤采蜜的蜜蜂……美丽的情景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综上所诉,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但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之中,是在对课文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好德育工作,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身理、心理特点,利用课文内容中的教育因素,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品德素质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