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朗读”,为高中语文课堂增色

【作者】 翁武崧

【机构】 (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


【正文】摘 要:《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从中可知,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感知文本的词句美、内涵美,进而把握文章精妙的文思和丰富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能注重落实“朗读”这一环节,不仅能调动学生听课的情绪,还可以使学生把专注力拉回到课堂中,紧跟老师上课的节奏,真正实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发展”的目标。从而让学生真正从“乏学、难学、懒学”变为“要学、会学、乐学”。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方法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由此可见,朗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注重朗读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一把走进语文殿堂,感悟语文精神世界的金钥匙,学生就能在朗读中领会诗文所创设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个人的情操,发掘知识的瑰宝,提高鉴赏美文的能力。
  但通过日常教学的实践发现,现阶段能够把“朗读”很好地运用于教学中的首推小学阶段,其次是初中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很少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1)高中语文教材篇幅较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对文本内容的解析,忽视了对朗读的指导,甚至有部分教师舍不得花时间在朗读上。(2)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想或不敢表现也是存在的问题,即使老师在课堂上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很多同学也感觉难以启齿而不了了之。(3)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了朗读,也落实了朗读,但很多学生认为朗读只是纯粹的浪费时间,甚至很多家长也认为上课过程中要多教给自己孩子课本上的知识,朗读无关紧要。种种原因造成很多学生在要求朗读时不知道读的目的是什么,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既然如此,朗读有哪些好处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呢?
  一、以朗读激发学生想象,在想象中理解文本。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审视文本美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就能诱发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如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它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作者在作品运用精美的语言对赤壁的优美景色进行系统地刻画,同时对自己被贬后生活的叙述,以及对自己多舛人生轨迹的思考,从而抒发了自己对风流人物的思慕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总而言之,学生在理解上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更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及所蕴含的道理,真正做到“知人论世”了。记得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③。”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在朗读中被激发出来,他们就可以对作品中的“空白”处进行有效地思考和探索,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自行解读作品的意境,进而体会作品的美感。在完成了自学这一环节后,老师再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苏轼为什么身处逆境却仍能保持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情怀的原因了:同时,也就可以更容易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愫,达到“育人”之效。
  二、充分把握作者写作风格中共性与个性,求同存异。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作品基本上是名人大家的,而这些大家因为生活的环境及经历不同,常常在不同的时期写出的作品风格也不一样,当然在其中所抒发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在教学这类作品时,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比较辨析,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如解析李清照作品,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由于世事的变迁,生活的变化而造成了经历的不同,相应地,她的词风前后期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前期作品以热情明快,委婉缠绵,纯真质朴为主,在这时期,作者大多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反映自己与丈夫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以及与丈夫分别后的离愁别绪,于清新中略带淡淡的愁思:而后期因为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丈夫亡故,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于是,这时期的作品中既有个人的身世的怜惜,又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有对国家危亡的担忧,具有时代色彩。相对初期而言,这时期作品写作的主题更深广,意蕴更深刻。理解了这些区别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醉花阴》②中作者如何依托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寥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②中又是怎样一改当年的委婉缠绵,低吟浅唱,借助眼前萧瑟、凄清秋景的描绘,抒发自己孑然一身漂泊天涯的悲苦命运及对国家动荡,国势危亡的担忧之情。
  三、圈点勾画,以点带面,把握诗歌主旨。众所周知,名人大家作品中经常会有对景物或情感进行细致而深入描写的词语或句子,而这些词句通常是比较优美,可读性比较强的,对文本主旨的表达是具有较直接的作用的,而这种情况在诗词中尤为突显。那么,在教学这些语段或文句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圈点勾画”,通过对个别字、词、句的理解来领会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如《虞美人》②一文的教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有情感朗读,并在朗读中抓住其中的“何时了”“知多少”“又”“只是”“几多愁”等词加以理解,明白作者在其中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这一尖锐矛盾的对比刻画,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抒发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思乡之苦。
  四、紧扣情感主线,领会文本内涵与外延。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情感非常丰富,甚至个别文章的情感贯穿始终,感人至深,所以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情感”这一主线进行朗读和解析,但很多学生因为年龄等原因不敢尝试朗读,或不愿大声朗读,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地因势利导,并尽可能为学生的朗读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氛围,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或激情,把学生的情感带入课文中,通过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从而引起学生共鸣。如《陈情表》②一文,作者在其中不厌其烦地运用长篇累牍来叙述自己的孤苦之情、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至深之情,以及朝廷对自己恩遇之情和自己对皇帝的感激之心,都十分感人,真可谓是一“情”贯之。文章这一特性,决定了只有一次次地让学生朗读,才能缩短学生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从而全面理解作者当时进退两难的境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主旨。
  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由此可见,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摆正朗读的地位,正确运用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重视朗读教学,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朗读,让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浸润我们的课堂,相信它一定能成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5
  [3]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