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互联网+”背景下 初中历史与社会情境课堂的创新构建

【作者】 施 燕

【机构】 (浙江省玉环市城关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历史与社会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比较特殊,由于历史特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背景下,去理解历史人物、事件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元素。情境教学是一种从学生心理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了解历史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互联网+”背景下,又给课堂教学增设了多元化的教学元素,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和展示平台。本文基于互联网教学的特点,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情境课堂的构建做了主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历史与社会;情境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行业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用新方法、新理念去组织新时代学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变革必不可少,要注重将历史资源中的思想、理念、方法,与新时代的信息想结合,利用新时代的方式与方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探索、感悟历史带来的魅力。让学生实现从“认知穿越”到“思想穿越”、“文化穿越”、“情感穿越”的提升。我认为,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历史情境课堂的方式来实现。
  一、“互联网+”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
  “互联网+”的概念自2012年首次提出后,经过了几年的不断发展,各界专家和学者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互联网+”的概念在建立之初主要运用在信息技术领域,旨在将互联网为主的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运用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教育行业在内的产业进行融合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产业提供技术与信息支撑,为产业创新提供优越环境,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向好发展。上述论证得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各个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新业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情境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促进教育公平
  在古老的年代,由于师资力量、家庭条件、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受教育只是达官贵族等少数家庭子女所享受的特权。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上了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教育公平并不能完全实现。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到来之后,通过对线上到线下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投其所好地进行教学与学习,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育与被教育变得更精准、更优化,资源的匹配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崇尚自主学习
  随着教育行业不断改进与进步,教育模式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改变。从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口口相传的教学模式,到一千年前印刷术发明后的书本学习,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是一直不变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注入了全新的元素,跨越了时间、空间:地区、领域。只要学生想去深入了解,不论是国际一线的研究成果,还是微乎其微的知识点:不论是身处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村,只要打开互联网,所要学习的内容便能尽收眼底。这在一方面拓宽了知识的广度与宽度,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线上教育发展的十分迅速,像“掌门一对一”、“海风教育”这样的线上教育软件,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习变得自由、自主。
  (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相比于“互联网+”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能学习到整体的知识架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学生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整体回复,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答复,在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架构。通过“互联网+教育”,教育形式变得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建立学习交流群等方式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交流学习,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己查阅相关信息,这些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将每个知识点更加地细化、精化,对学生形成丰满的知识架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有效利用大数据,方便“教”与“学”
  大数据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评判只能通过手动分析数据的形式来进行,不论是阅卷速度还是准确率的调查,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调查的准确率也不高。如今,教育领域得到了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可谓如虎添翼。就历史与社会考试来说,主客观相结合的形式也是沿用已久,客观题通过阅卷机进行评阅,不仅可以达到100%的准确率,还能对每道题的准确率进行调查,教师可以通过云计算和数据分析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对症下药。此外,学生也可以根据数据显示的错题率来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突破,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历史与社会课堂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诸多学者对情境课堂进行探究与分析,结果发现情境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社会环境、自然情境中,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来说,情境教学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性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判断,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总结、对历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形成一套成熟的思想与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就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个人情感体验。人是一种具有复杂情感的感情动物,通过对不同事物的体验与理解,所形成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从学科学习的角度来讲,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识层面上,要上升到对事件的理解、评价、分析层面。而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认知与情感体验一并带入课堂,让学生接受精神熏陶、提升精神境界、形成鲜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犹如一套发动机,能够给个体带来无限的能量,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对于历史学习来讲,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激发内在动力,能够推动学生投入精力去研究与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而情境教学则是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利用新颖的模式、多彩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时间或者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时间来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完成对历史知识骨架的建构。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与学的整个体系中,知识是链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利用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当围绕学生展开,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构建个人知识网络的过程。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通过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感受人物的心里、预测事件的进展,从而增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很多人对历史英雄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有所淡忘。情境教学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在学习中最大化还原历史事件,让学生去品味历史、感悟历史,对历史事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对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等场景的再现,让学生培养爱国情怀、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运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历史与社会情境课堂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所谓情境,就是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一个人为创造出的环境。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采用情境课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领会主人公的处境与个人感受,提升学习兴趣。情境课堂的创建方式有很多,包括通过真实环境体验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影音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展示情境等。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我将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举例讲解如何构建历史情境课堂。
  (一)导入新课创建历史情境
  新课导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需要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还需要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作为教师,在导课阶段需要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知识库,将相关知识进行连接与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文景之治的历史事件时,在课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追韩信》的影音视频。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导入新课。从《追韩信》的影音片段中都得到了那些信息?京剧中的主角是谁?他们做了什么事情?结合所学知识,他们建立了什么王朝?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可以得出结论:刘邦与项羽在芒砀起义,约定先进咸阳者为王,刘邦最终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刘邦在获胜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下面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
  再如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搜集和整理一些优质的课件,在课前向同学们展示新中国成立之后交通工具的变迁,从马车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还可以介绍购物方式的改变:从用票购物的限制性购物方式,到目前的云支付的开放购物方式的变化,从局部到整体地引入课题,通过栩栩如生的图片和影视作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
  (二)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
  课程的主体内容是教学的主战场,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为例,教师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采用史料教学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身在“丝绸之路”所处的年代,教师通过视频、图片、影音向同学们讲解“坎坷丝路忆英雄”,加深对西域与丝绸之路的理解。通过《史记》中记载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来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爱国心。通过《汉书》对西域的描述让学生准确地了解西域的位置。在对丝绸之路进行充分学习并理解其精神内涵之后,教师在对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进行讲解,“一带一路”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想为传承,新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谋求包括我国在内的沿线65个国家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合作共赢的体系。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要通过网络搜集及时性、共享性、海量性、交互性的新闻与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一带一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它与丝绸之路有什么共同之处?在一带一路中如何把控前进的方向?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身处事件之中,让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充分发表观点,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结课时创设历史情境
  课堂结束语是对一节课重点与难点的总结,对学生思想的升华。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好加深学生对学习重点的理解,激发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促进对知识点的延伸与理解。“互联网+”背景下,在对《秦统一中国》一课进行课堂总结时,通过播放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让学生感受大秦国的兴盛与衰败,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中央集权是符合特定历史条件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了劳民伤财的措施是不可取的,此外,焚书坑儒的决策也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课后阶段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个性化学习,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
  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以境带情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历史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最先进、最有趣的模式。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结合教学实际。用新时代的理念武装自己,用新时代的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喜欢历史、爱上历史,学会用历史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铿.网络技术走入历史课堂的尝试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0).
  [2]许建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11).
  [3]陆玉建.让历史融入生活实现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J].华夏教师.2014年(12).
  [4]唐启生.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