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 温春梅

【机构】 (四川省泸州市泸化中学)


【正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内容,语言教学不能拘泥于语言的传播性和工具性,其本质也不只是传授词汇和语法知识,更应彰显语言的价值和人文性,凸显其思维含量。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更应从语言的表层结构过渡到深层内核,培养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在这些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最为重要,因为这触及学生的思维内核。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
  然而思维品质的培养恰恰是我们外语教育重视不够的地方。当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仅仅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教师讲解阅读理解时常常会更加关注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因此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 Project第一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是一篇讲述男孩和女孩对待友谊的区别的议论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女孩之间的友谊来自于共同的情感和相互支持理解,男孩之间的友谊来源于共同的爱好和活动。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话题贴近高中生生活,值得深入探讨。
  一、小组讨论,读前热身,激发思维火花
  对于友谊的话题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本环节笔者设置了如下任务: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of friend-
  ship between boys and girls? 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List some examples.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前,让学生先讨论一下他们所熟悉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投入课堂中去,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也可以不断分析对比作者与自己观点的异同,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激发思维火花。
  二、快速阅读,厘清结构,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
  分析文本结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视这个环节,而把重点放在文章中知识点的操练上:也有教师即使有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的意识,但浮于表面,往往通过填表、选择、判断就草草结束,这种做法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信息整理及碎片化的语言知识积累,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无法培养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这一个环节便是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抓住文章的观点及结构。教师的通常做法可能是通过提问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及段落大意,或者通过任务型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填词补充出整篇文章的脉络。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妨尝试放手让他们自己画一个思维导图,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已知信息产生逻辑结论,以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全面把握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因此,在本环节中笔者设置了如下任务:Work in pairs, draw amind map of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ssage. You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opic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 the linking words between para-graphs, and the examples that support the main idea.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难度并不大,在阅读时需要学生抓住相应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自然需要定位出本文的主旨句及每一段的中心句,区分事实和观点,找出文章中的关联词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补充阅读,赏析评判,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节阅读课重点放在知识加工和思维训练上,避免对话、复述等复现课文内容但难以进行深层次思维训练的问题。通过品读、质疑、批判等,与同伴进行思维碰撞,在活动中将所学内容以说的形式输出,达到用英语做事的目的。
  通过课外文本的补充,学生不难发现课本上陈述的观点并不全面,男女友谊还有其他很多区别。在阅读第二篇文本之前,先让学生思考男女对待友谊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男女生从小的教育方式导致,有的认为是男女生的性格决定的等等。
  在讨论后,再看第二篇文本,讨论以下问题的答案:“Why do girls like to talk to eachother and share everything with each otherwhile boys don’t need so much intimacy?”对于这个问题,TED文本中给出的答案是patriar-chal culture(父权文化),但并没有做出过多解释,此处可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自己对于这个答案的理解以及是否合理。
  四、内化整理,读写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读后输出环节旨在深度加工前三个环节的语言信息,使所学内容个性化和条理化,它既能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模仿本文文章结构,写下自己对于男女生对待友谊差别的理解,内容包括男女生对待友谊的差别有哪些并举例论证,以及产生这些差别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Swain 的输出假说理论指出,语言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性的输入,也需要可理解性的输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进行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为了最后有意义的输出而服务的。从培养思维的角度看,这一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模仿中进行知识迁移,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内化,进一步理解了男女对待友谊的差异以及原因,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对阅读文本融会贯通并产生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有意义的输出。
  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读前相关热身环节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创造出思维培养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阅读环节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语言环境,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多重对话,在提问和解答过程中整体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进行分析与评价、迁移与创新等一系列的学习和交流活动,解读、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让学生有效表达他们的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提高英语的学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