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朗读成为高中语文课堂律动的音符——浅谈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陈天蕊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鸿图中学)


【正文】摘 要:朗读是学生深入文本、体味文本情思、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表达能力的最佳捷径。但考察日常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有的朗读教学设计却存在着指向不明、指导不当、点评空洞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从朗读的目的性、方法指导、点评艺术三个方面阐明如何避免朗读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课堂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途径”,可见朗读对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就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谈一点管窥之见,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指向不明,流于表面形式
  有的课堂朗读训练指向性模糊,目标不明朗,只是把朗读当做一个程序而已,为朗读而朗读,流于表面形式。如: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也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特别在公开课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们常常组织了五花八门的朗读形式。至于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探究思考什么问题,朗读前,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朗读后要达到什么教学效果,教师心中也没有一个明朗的预期。这种指向不明有口无心的朗读就流于形式,当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2.朗读指导方法欠缺,不得要领
  在日常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即使有也不得要领。如:“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这段话”,或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个句子读得慢一些,把某一个字读得重一些”。要么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要么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境中的内蕴。诸如此类的指导,显得十分单调、机械、生硬,自然是低效的。
  3.朗读评价单调空洞,缺乏指导性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也需要老师的艺术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一遍遍重复朗读着,而不加以评价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但在日常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要么不进行指导评价,要么只是进行不着边际的空洞评价,如:某某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某某同学读得很有气势等。这种空泛生硬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如是这般,课堂朗读的低效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如何避免上述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1.课堂朗读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任务
  不管上那种形式的课,都有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就决定了课堂朗读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笔者教学《登岳阳楼》这首诗时,是这样设计朗读目的任务的:分析鉴赏前,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自由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鉴赏中,为了引导学生体悟本诗抑扬顿挫的情感,我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每一联诗句进行朗读,学生朗读时,我要求学生阐述你这样朗读的根据是什么?朗读中设置这些问题,就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这样学生朗读就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方向感,同时也能更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味文本的情思。
  当然不同的教学目标,朗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美读,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还要求学生把握语速的缓慢,声调的高低,人物的情态等:而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揣摩人物的个性、心理、表情、动作,谈话的语境等。同时,对未参加朗读的同学,教师也要对他们提出任务和要求,让他们边听边思考,并对刚才同学朗读的好坏进行评价。这样带着目的任务要求的朗读既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着,又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指向性,自然就有了朗读的效果。
  2.朗读方法的指导要具体明确
  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细致到位。教师既可以对学生进行一般技巧的指导,如:节奏的快慢、音量的大小、语速的缓急、声调的高低,重音的运用等: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体态、表情、动作、情绪等的导引: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情感、气氛等进行朗读。当学生朗读无所适从或者朗读不到位时,教师还可以进行范读,或播放名家范读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上的示范。
  例如:教学《短歌行》这首诗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朗读指导的:《短歌行》是一首四言诗,其诗句子整齐,节奏短促,情感迂回曲折。要充分读出诗歌中诗人一唱三叹的慷慨忧思之情,用通常的朗读方法是不行的。为此,我采用了古人常用的“吟读”法。关于“吟读”,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这时我就对学生加以解释:所谓吟读,就是在充分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用低吟浅唱、微吟低徊的方式,读出诗歌的情味来。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会,朗读前,我播放了鲍国安老师吟唱《短歌行》视频短片,让学生进行参照模仿。学生吟(下转第44页)(上接第45页)读后,对于学生朗读中的不足,我及时纠正,并再次进行示范,经过几次的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朗读方式,效果还真不错。
  3.朗读评价要有指导性,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朗读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评价也需要艺术。点评时,教师需要从多维角度出发,既要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也要指出他们朗读的不足。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是富有激情,节奏把控的准,还是情感饱满,读得有韵味。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是语气、声调不对,还是体态不够大方、心态不够自信。当学生读得十分出色的时候,教师既可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给予评价,如:“你刚才声情并茂的朗读似乎又把我带进了恬静幽美的世外桃源,我们都被你感动了!”也可以通过体态语言给予评价,如:竖起大拇指,面含微笑等,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赞赏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这样的点评既能起到以评代导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朗读的热情,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之目的。
  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指导时,不仅要进行横向的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纵向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读有所获。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我们只要任务要求明确,方法指导得当,朗读评价到位,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最终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得朗读真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律动的音符。
  参考文献:
  [1]姜鑫《试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散文百家, 2016第8期
  [2]杜建平《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课文的朗读》语文教学研究,2016第6期
  [3]薛峰林《朗读教学并不拒绝技巧》教学与管理, 2010第2期
  (备注:2018-2019县骨干教师小课题《高中语文课题朗读训练的研究策略》课题立项号zxkt1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