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探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代玉娟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富和九年制学校)


【正文】摘 要:在大力提倡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其感恩意识和感恩能力,而且有助于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笔者在阅读梳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策略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感恩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一些行为让人担忧。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在中国孩子身上表现突出:不懂得父母家人的辛苦,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浪费食物、乱扔垃圾,缺乏规范意识。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对中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感恩行为的发展,最终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一、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感恩行动与感恩意识之间有差距,学校所进行的感恩教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中小学生自身。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个人私欲、动机、本能肆意膨胀,社会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行为无形中影响到了感恩教育的实施: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报道也起到了负面效应:善良、同情他人会让自己惹上麻烦,帮助别人有可能换来无尽的麻烦和误解,这些现象对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造成了极大冲击。专家认为,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中小学生感恩品质缺失: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正在经受着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碰撞的考验,这对外界刺激缺乏足够辨别经验的孩子来说,足以让他们形成另类的道德判断标准: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也日益成为显著的不良社会因素:感恩教育缺乏榜样的树立与宣传。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导致学校感恩教育低效的原因有: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团队,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理解有偏差,教师缺乏感恩教育的有关知识:学校中感恩实践活动较少,对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重视不足:缺乏系统的感恩教育体系。有学者认为,传统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等。
  (三)家庭层面的原因
  有学者提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过分呵护与溺爱,错误的人才培养观念,即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感恩品质的培养:家校合作不足。首先,家长偏重孩子智育的发展:其次,现代家庭中“4+2+1”的结构已成为普遍模式,这种家庭结构导致家庭成为一个没有“儿童世界”的家庭。再次,由于生活条件日益优越,以及家庭结构简单导致孩子受到的关爱比较集中,从而使孩子只知道享受,不懂得奉献和付出。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消解了孩子的感恩情怀,家长偏重学习成绩的期望误导了孩子的感恩方式。很多父母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分数至上的层面,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视。?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目标统一,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学校教育应正确定位:重视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将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并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学校应开发系统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分年龄、分学段,定期给学生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相关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感恩行为和感恩能力。
  (二)教师应提高感恩教育意识,做好榜样示范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有效开发并整合孝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挖掘课程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以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地球、感恩生命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渗透模式主要表现在通过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活动、集体活动和学校生活进行感恩意识的渗透: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
  (四)创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常少玲提出,营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增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情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丰富感恩教育资源,完善感恩教育内容,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课外活动是中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专家提出,应创设感恩氛围,唤起学生感恩之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感恩:开展感恩启蒙教育活动,举办感恩互动庆典活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活动形式主要有:利用升旗仪式、广播、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感恩: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感恩教育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写感恩日记做起,教会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恩。
  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策略,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层面,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策略。比如,学校重视营造感恩氛围,教师重视加强感恩教育意识,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将儿童比喻为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这六位雕塑家就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集体、儿童本人、书籍以及偶然因素。当然,对儿童的感恩教育,学校是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是唯一的雕塑家。家长、社会同样是很重要的塑造儿童的雕塑家。只有学校、家长、社会这些因素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给学校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应该集中更多的注意力。
  (五)家庭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首先,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相互尊重体谅的关系: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是民主的,而不是过分宠爱或者暴力的,给孩子爱的同时也教会孩子去爱别人:再次,家长应抽时间陪孩子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培养感恩自然的情感:最后,家长发挥榜样的作用,言传不如身教,应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教会孩子如何去感恩。
  总之,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诉求,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应该齐心协力,做感恩教育的有心人,让感恩教育走入校园,融入生活,走进社会,这样感恩的氛围才会更加浓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友好。
  参考文献:
  [1]常少玲.浅谈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07).
  [2]杨建梅,刘毅等.感恩教育的实践[J].学周刊.上旬刊,2016(07)
  [3]高一娴.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