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建设 以“遗传的分子基础”复习课为例
【作者】 王俊平 张玲英
【机构】 (浙江省柯桥区鉴湖中学)
【正文】摘 要: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即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培育、生成、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遗传的分子基础”复习课为具体案例,探讨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建设。
关键词:核心素养;遗传的分子基础;高效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即学生通过普通的课堂学习,逐渐培育生成、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遗传的分子基础”复习课为具体案例,通过创设情境、制作模型等活动进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高效课堂。
1、 创设情境,渗透生命观念
创设教学情境是通过呈现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其如亲临其境,加强其体验感,进而激起其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恰当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复习课以正在注射疫苗的婴儿图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设置问题情境“为什么要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有什么危害?”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了解乙肝病毒的危害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健康状态的珍惜,并为珍爱生命观念的养成奠定了情感基础,从而形成注重健康、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的意识情感。接下来设置另一情景“如果有人感染了乙肝病毒(DNA),则在宿主细胞内病毒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生命观念的系统观: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基因是最根本的生命信息。
2 、构建分子模型,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模型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生物教学中很多的实验过程以及生物概念的解决都运用到了生物模型。物理模型因实物或图画的形态结构与真实实物的特征、本质非常相像,因此在教学中最为常用,本节课中也有体现。
笔者在这节课中通过题目“乙肝病毒的某DNA片段含6对碱基,其中A有2个,为了更好地研究该段DNA,我们需要构建该DNA片段的模型,若仅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包括氢键)连为一体,那么需要使用多少个订书钉?”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画图构建出DNA的平面结构模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脱氧核苷酸内部、脱氧核苷酸之间、两条链之间都需要相应的化学键来连接。通过模型构建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构建的模型,运用归纳和总结等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3 、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的科学探究可极大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教学内容放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并且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在突破重点“遗传信息的表达”时,提出问题“能否在细胞外模拟乙肝病毒的繁殖过程?”围绕这个核心问题,阶梯性问题接踵而至:“病毒繁殖需要进行哪些过程?”、“模拟这些过程,分别需要什么条件?”通过这些问题,唤醒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不仅要对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还要融入部分自己的想法,从而深化了其对转录、翻译过程的模板、场所、原料、能量等方面知识的理解。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打破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思维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探究意识得到培养和增强。
4 、结合课堂知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
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这种能力,学生基本能做到在生活中关注相关的社会议题,并参与讨论作出理性解释。
本节课在复习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之后,提出问题“如果一位药学家正在研制阻断乙肝病毒繁殖的药物,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你可以提出哪些建议?”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并讨论,同时建议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更多地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原理,并和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知识拓展及资讯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5 、小结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落实到生物学课堂中,应体现在教学设计是否紧扣核心素养并有效实施。本节课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分子模型等教学方式,渗透了生命观念的系统观,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并将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本节课始终贯穿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落实了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遗传的分子基础;高效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即学生通过普通的课堂学习,逐渐培育生成、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遗传的分子基础”复习课为具体案例,通过创设情境、制作模型等活动进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高效课堂。
1、 创设情境,渗透生命观念
创设教学情境是通过呈现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其如亲临其境,加强其体验感,进而激起其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恰当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复习课以正在注射疫苗的婴儿图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设置问题情境“为什么要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有什么危害?”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了解乙肝病毒的危害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健康状态的珍惜,并为珍爱生命观念的养成奠定了情感基础,从而形成注重健康、保护自己、关爱他人的意识情感。接下来设置另一情景“如果有人感染了乙肝病毒(DNA),则在宿主细胞内病毒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生命观念的系统观: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基因是最根本的生命信息。
2 、构建分子模型,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模型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生物教学中很多的实验过程以及生物概念的解决都运用到了生物模型。物理模型因实物或图画的形态结构与真实实物的特征、本质非常相像,因此在教学中最为常用,本节课中也有体现。
笔者在这节课中通过题目“乙肝病毒的某DNA片段含6对碱基,其中A有2个,为了更好地研究该段DNA,我们需要构建该DNA片段的模型,若仅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包括氢键)连为一体,那么需要使用多少个订书钉?”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画图构建出DNA的平面结构模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脱氧核苷酸内部、脱氧核苷酸之间、两条链之间都需要相应的化学键来连接。通过模型构建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构建的模型,运用归纳和总结等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3 、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的科学探究可极大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教学内容放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并且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在突破重点“遗传信息的表达”时,提出问题“能否在细胞外模拟乙肝病毒的繁殖过程?”围绕这个核心问题,阶梯性问题接踵而至:“病毒繁殖需要进行哪些过程?”、“模拟这些过程,分别需要什么条件?”通过这些问题,唤醒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不仅要对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还要融入部分自己的想法,从而深化了其对转录、翻译过程的模板、场所、原料、能量等方面知识的理解。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打破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思维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探究意识得到培养和增强。
4 、结合课堂知识,提升学生社会责任
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这种能力,学生基本能做到在生活中关注相关的社会议题,并参与讨论作出理性解释。
本节课在复习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之后,提出问题“如果一位药学家正在研制阻断乙肝病毒繁殖的药物,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你可以提出哪些建议?”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并讨论,同时建议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更多地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原理,并和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知识拓展及资讯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5 、小结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落实到生物学课堂中,应体现在教学设计是否紧扣核心素养并有效实施。本节课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分子模型等教学方式,渗透了生命观念的系统观,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并将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本节课始终贯穿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落实了课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