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帮助学生提高效率
【作者】 陈 静
【机构】 (湖北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正文】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由点到面提升学习成绩,培养大局观念,不纠结一时得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效率;内驱力;点面
有一副关于老师和学生的漫画,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老师这个职业,说的文明点就是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然而畅游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只有你一个人上岸了,然后你还得返回,一个一个去捞。有些吧,昨天捞上来今天又掉下去了还得捞;更可怕的是,在你喘息的时候,还有往回游的。漫画搞笑,却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说明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理想,师生都有挫败感。
通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满意的成绩。
一、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学生,平时看起来也挺努力用功的,每天晚上熬夜做习题,然后凌晨五六点就爬起来背英文单词,双休日和寒暑假都安排得满a满的,不是补习班就是兴趣班。但是,虽然都这么努力了,可取得的进步总是微乎其微。久而久之,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和热情就受到打击,渐渐地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更严重的,可能就此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枯燥乏味、难以攻克”的事情。一旦想到“学习”这两个字,哪怕只是一瞬间,就会感到恶心和头疼。
真正的学霸,没有一个是靠日复一日的补课补出来的,在中小学阶段,补课的作用就是抢跑,而到了学业紧张的高中和大学,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往往是从不补课的,对知识充满好奇热情、主动学习有内驱力的孩子。
什么是内驱力呢?大家请先来看一个实验。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两名美国大学教授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8只恒河猴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有一个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插梢,需要三个步骤才能打开。教授只是将猴子们放了进去,没有任何暗示、指导、奖励等,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猴子一开始对这个装置不大感兴趣,但是忽然有一只猴子摆弄起来,接着它们都来玩了起来,它们第一次用了三天的时间才打开这个梢子,第二次用的时间就很少,但一直在玩这个装置。也就是说,在实验中,促使猴子们始终专注于开笼任务的不是别的外部奖励,正是一种来自内在的动机,比方说很有可能是因为猴子们觉得这个任务本身就很好玩,所以,这项任务带来的愉悦感就促使它们即便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摆弄这个装置的。这就是内驱力的作用。
同样道理,我想,真正热爱学习的孩子,也大都是因为这种内在动机的存在,也就是说,他们是自己很想学好,而不是父母或老师逼迫着自己学,因此即便没有外界的要求或奖励,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也不会消失。
拥有内驱力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促使心流状态的出现。什么是心流呢?打个比方。有些孩子,他们在看哈利波特小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废寝忘食,一晚上不睡都想要坚持看下去的境界。这种状态就被心理学家米哈里称为心流。达到心流状态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非常专注,几乎是到了上瘾的地步,完全沉浸于眼下的学习任务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还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觉。
说通俗一点儿,内驱力就是“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幸福感和成就感,享受其中的快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就不用担心学生上不了岸,更不用费神费力一个个下水去“捞”。
二、突破一点,改变预期
如果一个学生是全能高手,他是幸运的,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天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科目上是长短板共存的,恰恰是那块短的板子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层次处在较低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某一阶段内重视他的长处,暂时忽略短板,使他的长处好到让他值得自豪的程度,帮助他培养学习兴趣,树立信心。比如,某生成绩平平,唯有数学水平还处在班级上游,数学老师说他努力学习的话,可以考满分。在此后的一个月内该生上课认真听讲,多与老师互动;下课多刷题,不懂就问。在下一次月考中,学生的数学虽然没有取得满分,但也进入班级前三,这是他从没达到的高度。班主任抓住机会,在班上做重点表扬该生。学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相信自己是学习的料,有做学霸的潜能,学习劲头更足了。
这在心理学上的名词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能行,最后你真的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还有人说“你曾经到达的高度,就是你能到的高度”,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当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动力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致力突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达到他们想要到达的高度。
三、由点到面,整体大于局部
第二点阐述在某一阶段内,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主攻一方面(某一单科),等在这一科上获得巨大进步后,可以寻找下一个突破口,比如以学科中第二好的英语入手。因为有数学成绩好的心理暗示,学生心态更积极,也更自信,那么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会更高效,成绩会有飞跃。
因为数学和英语成为优势科目,他的总成绩也大幅度提升,他认识到努力,总不会错,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另外,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会有反复,比如一直优秀数学成绩会下降,特别渣的语文有上升。在成绩有波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整体大于局部,不纠结一时得失。
除以上三点之外,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拥有反思归纳能力,建立错题本(库),训练应试技巧,揣摩出题人的出题思路等。
学生有了以上素质,学习效率自然高,成绩会产生质的飞跃,老师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再也不用担心一个人独自上岸,更不用下水一个个往回捞了。
关键词:效率;内驱力;点面
有一副关于老师和学生的漫画,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老师这个职业,说的文明点就是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然而畅游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只有你一个人上岸了,然后你还得返回,一个一个去捞。有些吧,昨天捞上来今天又掉下去了还得捞;更可怕的是,在你喘息的时候,还有往回游的。漫画搞笑,却也真实地反映了现实,说明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理想,师生都有挫败感。
通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满意的成绩。
一、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学生,平时看起来也挺努力用功的,每天晚上熬夜做习题,然后凌晨五六点就爬起来背英文单词,双休日和寒暑假都安排得满a满的,不是补习班就是兴趣班。但是,虽然都这么努力了,可取得的进步总是微乎其微。久而久之,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和热情就受到打击,渐渐地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更严重的,可能就此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枯燥乏味、难以攻克”的事情。一旦想到“学习”这两个字,哪怕只是一瞬间,就会感到恶心和头疼。
真正的学霸,没有一个是靠日复一日的补课补出来的,在中小学阶段,补课的作用就是抢跑,而到了学业紧张的高中和大学,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往往是从不补课的,对知识充满好奇热情、主动学习有内驱力的孩子。
什么是内驱力呢?大家请先来看一个实验。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两名美国大学教授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8只恒河猴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有一个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插梢,需要三个步骤才能打开。教授只是将猴子们放了进去,没有任何暗示、指导、奖励等,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猴子一开始对这个装置不大感兴趣,但是忽然有一只猴子摆弄起来,接着它们都来玩了起来,它们第一次用了三天的时间才打开这个梢子,第二次用的时间就很少,但一直在玩这个装置。也就是说,在实验中,促使猴子们始终专注于开笼任务的不是别的外部奖励,正是一种来自内在的动机,比方说很有可能是因为猴子们觉得这个任务本身就很好玩,所以,这项任务带来的愉悦感就促使它们即便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摆弄这个装置的。这就是内驱力的作用。
同样道理,我想,真正热爱学习的孩子,也大都是因为这种内在动机的存在,也就是说,他们是自己很想学好,而不是父母或老师逼迫着自己学,因此即便没有外界的要求或奖励,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也不会消失。
拥有内驱力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促使心流状态的出现。什么是心流呢?打个比方。有些孩子,他们在看哈利波特小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废寝忘食,一晚上不睡都想要坚持看下去的境界。这种状态就被心理学家米哈里称为心流。达到心流状态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非常专注,几乎是到了上瘾的地步,完全沉浸于眼下的学习任务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还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觉。
说通俗一点儿,内驱力就是“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幸福感和成就感,享受其中的快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就不用担心学生上不了岸,更不用费神费力一个个下水去“捞”。
二、突破一点,改变预期
如果一个学生是全能高手,他是幸运的,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天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科目上是长短板共存的,恰恰是那块短的板子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层次处在较低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某一阶段内重视他的长处,暂时忽略短板,使他的长处好到让他值得自豪的程度,帮助他培养学习兴趣,树立信心。比如,某生成绩平平,唯有数学水平还处在班级上游,数学老师说他努力学习的话,可以考满分。在此后的一个月内该生上课认真听讲,多与老师互动;下课多刷题,不懂就问。在下一次月考中,学生的数学虽然没有取得满分,但也进入班级前三,这是他从没达到的高度。班主任抓住机会,在班上做重点表扬该生。学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相信自己是学习的料,有做学霸的潜能,学习劲头更足了。
这在心理学上的名词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能行,最后你真的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还有人说“你曾经到达的高度,就是你能到的高度”,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当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动力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致力突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达到他们想要到达的高度。
三、由点到面,整体大于局部
第二点阐述在某一阶段内,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主攻一方面(某一单科),等在这一科上获得巨大进步后,可以寻找下一个突破口,比如以学科中第二好的英语入手。因为有数学成绩好的心理暗示,学生心态更积极,也更自信,那么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会更高效,成绩会有飞跃。
因为数学和英语成为优势科目,他的总成绩也大幅度提升,他认识到努力,总不会错,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另外,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会有反复,比如一直优秀数学成绩会下降,特别渣的语文有上升。在成绩有波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整体大于局部,不纠结一时得失。
除以上三点之外,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拥有反思归纳能力,建立错题本(库),训练应试技巧,揣摩出题人的出题思路等。
学生有了以上素质,学习效率自然高,成绩会产生质的飞跃,老师每天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再也不用担心一个人独自上岸,更不用下水一个个往回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