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课堂教学 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涂兆梅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黄炎培中学校)


【正文】摘 要:为了适应新编教材核心素养的需要,适应“活”起来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必须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优化,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文本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就如何提高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制;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决定: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改实施三年来,课堂上的学生们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取得了很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不难发现,也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所以,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思维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所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于考点和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于学生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因此有许多初中学生都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开辟新的教学路径。教师只有在真正地了解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意义并积极地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道德与法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与法治精神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给学生讲授一些法治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如何真正的守法爱国。
  再比如对学生进行考试前的心情疏导,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回答一下现在自己的心情和在考试中自己的心情,教师再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要摆正心态,因为这节课临近考试,所以学生对心态的调整更迅速有效。
  二、巧用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实效性
  1.教学目标值要合理化。
  教学目标值是教学的命脉。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想要收到的教学预期效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一目标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2.教学内容要合理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肉躯。教材是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教材不同所使用的教学内容也会有所变化。为使教学内容更合理化,要求我们老师要对自己所使用的教材进行精选,做出符合教学目标值,符合学生学习发展动机需要的筛选,尽可能地在有限时间里让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3.教学结构要优化。
  优化课堂教学框架,应从以下几点去考虑: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二是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是该课时特点和课时动机;其中学生是作为课堂最活跃和核心的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框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体现教学设计和策略。
  三、重视目标全面性,提高目标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就道德与法治而言,有很多知识点学生使必须重点掌握的。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宪法和其它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事实表明,教学目标越清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越好。教师要掌握教材,整理教学的知识体系,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知识。多媒體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例如,在讲到有关法律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如今日说法,法律大讲堂等,学生会在视频的冲击下,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反思,这样也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效果。
  四、适时走出课堂,优化教学效果
  让课堂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真知。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局限在小小的教室里,新课程改革中,“活”起来的道德与法治,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要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的授课地点不仅仅在教室,可能在操场,可能在某个街道。
  比如在讲授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将学校周围的白色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让学生自己感受身边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获得真知,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保护环境的原因、重要性,然后思考保护环境的方法。
  又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后,欣赏家乡的美景,感悟渝北经济腾飞的同时,感受到了家乡乡村荒芜的加剧,听到了农民的抱怨与无奈,最后再结合教材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退耕还林”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必要性。这样轻松自然地就在实践中获得了理论知识,并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堂,道德与法治课就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就能越来越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虞晓波.新课改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5.(01). 
  [2]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 
  [3]吴佳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