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刘崇涛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查庄矿学校)


【正文】摘 要:数千年来,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文人墨客,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出了数不胜数的精美篇章,同时也有不少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出现在学生的课堂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较难的教学部分,让不少的教师对其产生畏难的情绪。本文主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探究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古诗词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不同时代的诗歌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歌作为汉代乐府诗歌中的代表作,在当时开辟了全新的诗歌歌行体。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于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这首《短歌行》就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一方面能够鼓舞军中士气,另一方面也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1.读古诗词,了解其中语调,养成阅读习惯
  想要了解诗歌中的含义,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多读,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对诗歌反复的朗诵阅读的过程中,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调动不同的情绪差异的,从而理解作品中的实际含义。
  在现代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点名学生朗读的方法,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要让初中生在众多学生面前朗读古诗词,难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朗读中,难以使学生真正的热爱阅读。对诗歌的细读往往是发自内心地对古诗词进行自主的探索,也是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其中情感、感受其中意境的语文活动,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融入当时的元素,将网络上相关的古诗词影音充分运用到课堂。当前很多初中学生对三国历史具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候,可以将电视剧中演员吟诵短歌行的片段制作成教学短视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深远的意蕴。让学生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好感,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1]。
  2.挖古诗词,深挖内涵,培养鉴赏能力
  我国古诗词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寻民族文化。学习古诗词除了要了解其中语调之外,还需要深挖其中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深挖古诗词中的内涵,对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如今的教育中,往往主张灌输式教育,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然而面对即将来临的考试,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度,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忘掉。忘掉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我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古诗词阅读和其他的课文阅读不同,由于古今文化差异,同样的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也有很大的区别,现代文章阅读其中的含义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但是古诗词除了需要发掘字里行间的意思之外,还需要掌握其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作诗时候的个人情怀。例如:在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的原文的翻译,更多的是要结合张养浩的为人品性,以及创作背景细细品味,方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真实含义,尤其是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数千年来老百姓的实际生活[2]。因此,通过细读古诗词深挖其中内涵,方能够描绘意境,揣摩置身此境中的作者当时的情感。
  3.用古诗词,体会其用意,培养写作能力
  创作源于生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是在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古诗词也是一样的,但是如何将古诗词中表达的含义融入到生活中,这就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强调内在意义与实际生活的统一,就是将书本上所学到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进行灵活运用、启发。
  想要高效的运用古诗词,首先需要知道学习古诗词的实际用意,掌握古诗词的语调以及内涵,加强自身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所谓的鉴赏并非简单的对古诗词进行翻译理解,更多的是和通过联想和作者进行情感上的碰撞、交流认识到作者创作古诗词的高度和深度,逐步加深对作者与作品的了解。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会从作品中展现出来,然而很多学生实际上都存在部分能力不足的现象,导致写出来的作品缺乏情感、思维混乱、语言空乏等现象。而细读学习古诗词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凝练性,简洁明快的几个字道出了许许多多作者心中的情感,量小却能够体现很大的含义,让学生写作的时候学会如何凝练语言,放弃多余的赘述。最终形成逻辑通畅,内容丰富,情感表达得当,语言运用恰当,表达自然的好文章[3]。
  4.结语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明白祖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主要通过读、挖、用三个方面展现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加深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得我国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侯树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之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13(7):13-15.
  [2]王勇.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教法和学法——唤醒心中的诗意:“古诗词”吟诵教学[J].新课程,2016,8(5):36-36.
  [3]张彦莉.再谈“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4(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