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比例尺”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作者】 章晓英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第一中学)
【正文】《比例尺》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课的知识技能是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研讨、使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难点是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及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接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好的效果。
本节课一开始我从学生身边的家乡着手,提出了“偌大的150团是怎样画到纸上的?”从而引出“比例尺”这一概念;再采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比例尺”的含义,最后再次应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概念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加浓加框的黑题字,更多的是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概念的建立并不是一个朗读、直至背得滚瓜烂熟的过程,而是一个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概念的运用不仅在于熟练而正确地解答书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而是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1.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比例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运用,而它在小学五年级的美术课中也曾出现过,“地图是根据一定的倍数缩小而绘制成的”这个概念学生已初步具有。在课前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的家乡在西古城镇,也就是150团。在西古城镇西北角有一个著名4A级的旅游景点——驼铃梦坡。我想每位同学都去过驼铃梦坡游玩吧,体验过驼铃梦坡到西古城镇的实际距离。我要给同学们出一道题,请仔细研究,从石河子出发,先到西古城镇,然后才能到驼铃梦坡。石河子到西古城镇的实际距离是100千米,图上距离为5厘米,我让学生算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是多少?学生通过探索与交流,很快得出结果是1:2000000.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它也叫做“比例尺”。然后我又告诉学生:西古城镇到驼铃梦坡的图上距离是0.9厘米。请你们求一下这段路的距离是几千米?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出了正确结果,老师感到很满意。而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在150团上课,所以我们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150团”而展开。让150团的学生研究150团的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探究、运用的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担任过程中理解知识的由来与运用。从而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更广泛的生活实践经验。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并不单纯的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也不再将学生作为容器,将知识简单的一塞了之,而更多的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如:学生说求比例尺就是求比值,老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才得出求比例尺的过程就是化简比的过程;又如求出的比例尺老师并不强求全班要统一,更不认为出现的不同答案是错的,而是让学生体验到这个错的由来,从而鼓励学生要勇于求真,敢于求真。整个课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地是不断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地经验,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 诙谐、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的研讨氛围。
一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的精心设计上。在教学时,教师并不是死拽着教案不放,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如每一位学生板演完后,老师要轻声道一声:谢谢。当学生做错时,老师不是说:“要用心,要仔细审题”。之类地话,而是在与该生商量后对全班说;“这位同学想对你们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对顽皮学生“量呗”这頗具调侃的话语,并不是批评他,而是将“量呗”作为特色用语加以推广,而负载在“量呗”二子上的有一股创新意识,更有一种亲和力,它是“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正是教师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给班级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使学生的智慧得以迸发、情感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该适时适度的。学生在对比例尺的认识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所展示的思维水平又是不同的,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深层思考,通过读书自学和讨论交流,最后揭示出比例尺的意义。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学时间把握的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难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练习的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是否上的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老师所教的知识才是真的好。
本节课一开始我从学生身边的家乡着手,提出了“偌大的150团是怎样画到纸上的?”从而引出“比例尺”这一概念;再采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比例尺”的含义,最后再次应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概念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加浓加框的黑题字,更多的是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概念的建立并不是一个朗读、直至背得滚瓜烂熟的过程,而是一个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概念的运用不仅在于熟练而正确地解答书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而是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1.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比例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运用,而它在小学五年级的美术课中也曾出现过,“地图是根据一定的倍数缩小而绘制成的”这个概念学生已初步具有。在课前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的家乡在西古城镇,也就是150团。在西古城镇西北角有一个著名4A级的旅游景点——驼铃梦坡。我想每位同学都去过驼铃梦坡游玩吧,体验过驼铃梦坡到西古城镇的实际距离。我要给同学们出一道题,请仔细研究,从石河子出发,先到西古城镇,然后才能到驼铃梦坡。石河子到西古城镇的实际距离是100千米,图上距离为5厘米,我让学生算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是多少?学生通过探索与交流,很快得出结果是1:2000000.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它也叫做“比例尺”。然后我又告诉学生:西古城镇到驼铃梦坡的图上距离是0.9厘米。请你们求一下这段路的距离是几千米?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出了正确结果,老师感到很满意。而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在150团上课,所以我们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150团”而展开。让150团的学生研究150团的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探究、运用的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担任过程中理解知识的由来与运用。从而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更广泛的生活实践经验。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并不单纯的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也不再将学生作为容器,将知识简单的一塞了之,而更多的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如:学生说求比例尺就是求比值,老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才得出求比例尺的过程就是化简比的过程;又如求出的比例尺老师并不强求全班要统一,更不认为出现的不同答案是错的,而是让学生体验到这个错的由来,从而鼓励学生要勇于求真,敢于求真。整个课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地是不断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地经验,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 诙谐、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的研讨氛围。
一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的精心设计上。在教学时,教师并不是死拽着教案不放,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如每一位学生板演完后,老师要轻声道一声:谢谢。当学生做错时,老师不是说:“要用心,要仔细审题”。之类地话,而是在与该生商量后对全班说;“这位同学想对你们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对顽皮学生“量呗”这頗具调侃的话语,并不是批评他,而是将“量呗”作为特色用语加以推广,而负载在“量呗”二子上的有一股创新意识,更有一种亲和力,它是“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正是教师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给班级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使学生的智慧得以迸发、情感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该适时适度的。学生在对比例尺的认识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所展示的思维水平又是不同的,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深层思考,通过读书自学和讨论交流,最后揭示出比例尺的意义。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学时间把握的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难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练习的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是否上的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老师所教的知识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