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信息素养
【作者】 鲁玉娟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鲁口镇沙河魏小学)
【正文】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而传统文化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滋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农历节日;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主题班会
笔者通过对区域内学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一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困惑却很多,不知道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和运用,往往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学科知识的教学割裂开来。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小学课程教学来说,其能够将多门学科结合起来当做背景,然后将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充分地展示出来。随着科技和教育不断的进步以及西方思想不断的冲击,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很多学生都热衷于西方愚人节和圣诞节等节日,这一现象也是充分表明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因此,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十分的有必要。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绝对不能够固步自封,而应该积极的应用先进且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小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还能够领略到古人的伟大精神,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为应用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以及责任感使命感,而他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命感进行学习,那必定能够起到十分理想的效果。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又或者是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效果也较差。由此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传统文化具有教育后人、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它们都是我们祖辈们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国家才能强大。 具体措施如下:
(一)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
现在使用的教材非常重视规律和事实,不过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这样很难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要想明白大道理,那首先就得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 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地应用传统文化的各种趣闻合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同时还可以使用多种学科进行铺垫辅助,应用民族精神来有效地激励学生等等。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落实学生的信息素养。
围绕育人目标,以新课程目标为龙头,明确工作思路后,以“节日文化课程”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节日文化,融入实践课程之中,落实学生的信息素养。 因此制定目标应结合传统节日,通过主题班队会活动等途径,开展人格修养和社会关爱教育。 为此,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围绕“我们的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
以 “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探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寒假期间,结合欢庆农历新年,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营造热烈、温馨、祥和的节日气氛,结合课程资源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四)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向学生们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对相关知识触类旁通,循循善诱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游刃有余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五)教师要与时俱进,继承传统。
教师一边要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中华文化,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活泼,转变死板的教学方式,转变思想,充分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的道德教育,推动个人成长。在课堂上,教师要补充相关课外知识,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行主动的传承,做一个合格的文化(下转第71页)(上接第72页)传承者,体验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教师们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所任教学科相交叉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所在,自觉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推动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如今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渊博”也难为师了。教师作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键,更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有一眼泉,一眼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的给学生新的知识和思想。在理论学习方面一直都是我的不足之处,想把自己干的事变成文字,总觉得难,因为缺少理论支撑。所以要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规定一段时间内,必须读完一本专业书籍,能与书中的思想进行沟通,碰撞,写出体会,做好读书笔记。并有意识地把实践知识理论化,也让理论在实践中鲜活起来。
此外,我们应加强对外来不良文化的打击力度,同时应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制定保护措施,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作为教师,我们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要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对于外来文化要有选择的学习。同时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改进和美化,这样既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又更有吸引力。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对教材进行理解和挖掘,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廷宾;洪会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07期
[2]景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小学生道德修养的影响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18期
[3]彭铁光;李洪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年0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农历节日;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主题班会
笔者通过对区域内学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一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困惑却很多,不知道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和运用,往往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学科知识的教学割裂开来。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小学课程教学来说,其能够将多门学科结合起来当做背景,然后将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充分地展示出来。随着科技和教育不断的进步以及西方思想不断的冲击,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很多学生都热衷于西方愚人节和圣诞节等节日,这一现象也是充分表明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因此,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十分的有必要。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绝对不能够固步自封,而应该积极的应用先进且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小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还能够领略到古人的伟大精神,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为应用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以及责任感使命感,而他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命感进行学习,那必定能够起到十分理想的效果。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又或者是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效果也较差。由此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传统文化具有教育后人、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它们都是我们祖辈们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国家才能强大。 具体措施如下:
(一)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
现在使用的教材非常重视规律和事实,不过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这样很难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要想明白大道理,那首先就得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 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地应用传统文化的各种趣闻合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同时还可以使用多种学科进行铺垫辅助,应用民族精神来有效地激励学生等等。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落实学生的信息素养。
围绕育人目标,以新课程目标为龙头,明确工作思路后,以“节日文化课程”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节日文化,融入实践课程之中,落实学生的信息素养。 因此制定目标应结合传统节日,通过主题班队会活动等途径,开展人格修养和社会关爱教育。 为此,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围绕“我们的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
以 “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探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寒假期间,结合欢庆农历新年,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营造热烈、温馨、祥和的节日气氛,结合课程资源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四)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向学生们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对相关知识触类旁通,循循善诱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游刃有余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五)教师要与时俱进,继承传统。
教师一边要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中华文化,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活泼,转变死板的教学方式,转变思想,充分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的道德教育,推动个人成长。在课堂上,教师要补充相关课外知识,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行主动的传承,做一个合格的文化(下转第71页)(上接第72页)传承者,体验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教师们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所任教学科相交叉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所在,自觉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推动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如今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渊博”也难为师了。教师作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键,更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有一眼泉,一眼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的给学生新的知识和思想。在理论学习方面一直都是我的不足之处,想把自己干的事变成文字,总觉得难,因为缺少理论支撑。所以要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规定一段时间内,必须读完一本专业书籍,能与书中的思想进行沟通,碰撞,写出体会,做好读书笔记。并有意识地把实践知识理论化,也让理论在实践中鲜活起来。
此外,我们应加强对外来不良文化的打击力度,同时应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制定保护措施,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作为教师,我们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要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对于外来文化要有选择的学习。同时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改进和美化,这样既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又更有吸引力。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对教材进行理解和挖掘,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廷宾;洪会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07期
[2]景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小学生道德修养的影响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18期
[3]彭铁光;李洪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