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李得霞
【机构】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八中学)
【正文】摘 要:新课标指出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这要求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以及兴趣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得不同学生都能适应教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本文将着重探讨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传统课堂中教师进行统一的备课和授课,既不利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升能力,也不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上节奏,导致教学成效不能有效提高。因此,根据学生能力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一、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层教学法从学生角度出发,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特点、薄弱环节等多个角度入手设计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此很好适应了学生的喜好,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进步。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设计更高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做适当的延伸,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再提升,而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可以进行基础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分层设定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成效的实现需要进行从上而下的教学规划和实践,而目标无疑是构建分层教学架构的起点。设定适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学中各个环节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供准绳和借鉴,同时可以衡量分层教学是否很好达成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基础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写汉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表达写作能力,侧重点在培养文字运用能力上。从实际教学情况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分层现象,主要原因是个别学生没有扎牢根基,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兴趣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广泛的阅读习惯和较出色的语文运用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和热情调整教学目标十分有必要。
例如,在培养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制定中,由于不同学生写作水平相差较大,尤其需要按需教学,鼓励学生培养起写作的兴趣。对于部分写作能力优秀的同学,要求学生能写出情感真实、内容具体、词句优美、结构得当的文章,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这部分学生有意识地丰富写作素材,扩展延伸阅读面,并养成及时记录自己的情绪见闻,凝练成文章的习惯,并具备创新性的写作能力。而对于中等能力的学生,鼓励学生增强习作自信,能在文章中运用积累的素材,多从写作技巧的培养入手,能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段,掌握基本的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技巧。对于写作能力较欠缺的学生,要求学生首先可以不拘形式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了解写作是情绪的表达和生活的记录,逐渐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然后训练学生仿造例文进行写作结构和词句的专门训练,让学生了解一篇好的文章应当具备的要素和特点。
通过上述分层教学目标的设定,每个学生都容易找准定位,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突破,学困生也能在进步中找到学习的自信,而不是被动学习,茫无头绪。
(二)分层设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时刻,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学习到自己薄弱的知识并让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至于因为跟不上教学速度游离课堂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分层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有助于让学生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课堂教学分层需要考虑从课堂导入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
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进行课堂引入,在导入时注意用启发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发性地思考,这时候的分层教学体现在教师如何按照不同层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提问,并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比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检查其预习情况,按课文内容提出比较浅显,能从文中找到的问题,比如可以提问:“你能读一读文章中的新字吗?在书写这些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需要在此之上设计综合运用类的题目,比如可以提问:“在预习了课文之后,你能简要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接下来让学生再默读课文带着问题自学,这时候设置的问题同样可以分层而定,比如A问题是:“请你画出描写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词句“;”B问题是:“请你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事例来写詹天佑”;C问题是:“请你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事例,能够表现人物怎样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任选一个问题,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己能力的问题,并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果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后进行合作学习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小组中要进行不同能力学生的配对,探讨詹天佑设计的铁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路,可以动手画一画,并说出这么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采用“结对子”的合作学习兼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又能考虑互相补充学习,让好学生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合”,能够进一步达成分层教学中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分层设计课后练习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后,要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检验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必定出现差异,因此,将练习要求和内容进行分层有助于兼顾能力测试和学生兴趣激发,为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创造条件。
例如,在《父亲的菜园子》一课之后,文章学习了新的字词,并对文章结构技巧和人物品质进行了分析讲解。在练习中,首先进行A类基础能力的练习,包括字词注音和填空;B组是综合能力题,要求学生写出词语含义;C类是提高题,融合了文章主旨内容和写作手法。布置练习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分配哪些同学必须完成哪些题型,并且鼓励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部分之后向难题发起挑战,并对此给予奖励和表扬,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突破,培养学习求知欲。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十分适用,运用广泛。由于小学阶段教学需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能,而分层教学的应用在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适合学生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中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法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7(10):36.
[2]史单单.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J].活力,2019(2).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传统课堂中教师进行统一的备课和授课,既不利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升能力,也不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上节奏,导致教学成效不能有效提高。因此,根据学生能力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一、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层教学法从学生角度出发,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特点、薄弱环节等多个角度入手设计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此很好适应了学生的喜好,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进步。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设计更高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做适当的延伸,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再提升,而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可以进行基础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分层设定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成效的实现需要进行从上而下的教学规划和实践,而目标无疑是构建分层教学架构的起点。设定适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学中各个环节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供准绳和借鉴,同时可以衡量分层教学是否很好达成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基础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写汉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表达写作能力,侧重点在培养文字运用能力上。从实际教学情况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分层现象,主要原因是个别学生没有扎牢根基,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兴趣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广泛的阅读习惯和较出色的语文运用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和热情调整教学目标十分有必要。
例如,在培养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制定中,由于不同学生写作水平相差较大,尤其需要按需教学,鼓励学生培养起写作的兴趣。对于部分写作能力优秀的同学,要求学生能写出情感真实、内容具体、词句优美、结构得当的文章,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这部分学生有意识地丰富写作素材,扩展延伸阅读面,并养成及时记录自己的情绪见闻,凝练成文章的习惯,并具备创新性的写作能力。而对于中等能力的学生,鼓励学生增强习作自信,能在文章中运用积累的素材,多从写作技巧的培养入手,能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段,掌握基本的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技巧。对于写作能力较欠缺的学生,要求学生首先可以不拘形式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了解写作是情绪的表达和生活的记录,逐渐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然后训练学生仿造例文进行写作结构和词句的专门训练,让学生了解一篇好的文章应当具备的要素和特点。
通过上述分层教学目标的设定,每个学生都容易找准定位,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突破,学困生也能在进步中找到学习的自信,而不是被动学习,茫无头绪。
(二)分层设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时刻,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学习到自己薄弱的知识并让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至于因为跟不上教学速度游离课堂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分层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有助于让学生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课堂教学分层需要考虑从课堂导入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
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进行课堂引入,在导入时注意用启发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发性地思考,这时候的分层教学体现在教师如何按照不同层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提问,并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比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检查其预习情况,按课文内容提出比较浅显,能从文中找到的问题,比如可以提问:“你能读一读文章中的新字吗?在书写这些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需要在此之上设计综合运用类的题目,比如可以提问:“在预习了课文之后,你能简要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接下来让学生再默读课文带着问题自学,这时候设置的问题同样可以分层而定,比如A问题是:“请你画出描写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词句“;”B问题是:“请你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事例来写詹天佑”;C问题是:“请你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事例,能够表现人物怎样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任选一个问题,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己能力的问题,并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果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后进行合作学习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小组中要进行不同能力学生的配对,探讨詹天佑设计的铁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路,可以动手画一画,并说出这么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采用“结对子”的合作学习兼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又能考虑互相补充学习,让好学生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合”,能够进一步达成分层教学中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分层设计课后练习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后,要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检验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必定出现差异,因此,将练习要求和内容进行分层有助于兼顾能力测试和学生兴趣激发,为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创造条件。
例如,在《父亲的菜园子》一课之后,文章学习了新的字词,并对文章结构技巧和人物品质进行了分析讲解。在练习中,首先进行A类基础能力的练习,包括字词注音和填空;B组是综合能力题,要求学生写出词语含义;C类是提高题,融合了文章主旨内容和写作手法。布置练习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分配哪些同学必须完成哪些题型,并且鼓励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部分之后向难题发起挑战,并对此给予奖励和表扬,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突破,培养学习求知欲。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十分适用,运用广泛。由于小学阶段教学需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能,而分层教学的应用在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适合学生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中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法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7(10):36.
[2]史单单.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J].活力,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