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体适能训练模式在小学高年级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构建
【作者】 韦 云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街小学)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观念的转变,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衡量学生身体健康重要标准之一的体适能,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体适能训练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实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体适能的概念,以及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采取体适能训练模式的意义,并针对体适能训练模式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体适能;训练模式;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
近年来,西方各国对健康运动的深入研究,催生了体适能的概念,锻炼人们的体适能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品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促进人们生活中健康科学和健康运动的进步与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于体适能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尤其是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有效运用,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优化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对如何通过体适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一课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旨在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体适能的概念
体适能即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此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1年代末,由当时的美国人所提出,是英文词汇“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具体概念是指:人所具备的充足精力在完成日常工作后而不感到疲累,同时还有余力享受休闲乐趣,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健康相关体适能、技能相关体适能、代谢相关体适能。
二、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中采取体适能训练模式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期前或前期,是学生的综合运动的敏感期,肌肉神经系统拥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度等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所以也是开展体适能训练的最佳时期,通过体适能训练可以帮助教师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从而为学生们提供更科学规范的运动指导,让学生们可以在体适能训练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
三、体适能训练模式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构建策略
1. 体适能训练模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的构建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10~12周岁之间,是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敏感期,该阶段的学生在灵敏协调度、耐力、速度、力量等方面都处于发展敏感期,是开展体适能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在通过体适能训练模式构建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时候,应该加大学生敏感期素质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适能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将体适能训练组成的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分为两大阶段,即基础课程和强化课程。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为学生设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阶段,第一步就是对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试,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运动敏感素质,然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训练,有效提升学生在协调、耐力、速度等方面的单项能力;在强化课程阶段,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基础课程中的训练成果,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检测,对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改善技术动作,然后进行训练整合,将基础课程中的训练项目进行有机串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观察和总结学生体适能的提升与发展。
2. 体适能训练模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中的构建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科学的课程安排是:总课时长40分钟,具体划分为集合整队3分钟,暖身准备环节4分钟,运动训练18分钟,游戏环节5分钟,放松环节5分钟。而教师可以将体适能训练渗透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组织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训练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例如,在暖身准备环节中渗透体适能训练,教师需要增加暖身运动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更迅速的完成肌肉活动与拉伸。在训练环节中渗透体适能训练,教师可以通过阶梯状的增加训练难度,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时为学生提供更规范的动作标准,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在游戏环节中,教师则可以通过结合体适能训练开展体育游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最后在放松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柔韧度的拉伸或者是静态拉伸,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表现,进行指点和表扬,加强学生对体适能训练的参与兴趣。
3. 体适能训练模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的构建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最终的检验环节,教师可以参考学生在最终检测环节中的结果,结合学生在日常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中的表现,对学生最终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充分体现出体适能训练对构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以有效加强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构建过程中,体适能训练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体适能训练融入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中,有效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推进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实现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怡妮.体适能训练模式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构建[J].体育科技,2019,40(01):126-127.
[2]勇浩宇. 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7.
关键词:体适能;训练模式;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
近年来,西方各国对健康运动的深入研究,催生了体适能的概念,锻炼人们的体适能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品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促进人们生活中健康科学和健康运动的进步与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于体适能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尤其是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有效运用,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优化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对如何通过体适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一课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旨在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体适能的概念
体适能即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此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1年代末,由当时的美国人所提出,是英文词汇“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具体概念是指:人所具备的充足精力在完成日常工作后而不感到疲累,同时还有余力享受休闲乐趣,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健康相关体适能、技能相关体适能、代谢相关体适能。
二、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中采取体适能训练模式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期前或前期,是学生的综合运动的敏感期,肌肉神经系统拥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度等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所以也是开展体适能训练的最佳时期,通过体适能训练可以帮助教师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从而为学生们提供更科学规范的运动指导,让学生们可以在体适能训练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
三、体适能训练模式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构建策略
1. 体适能训练模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的构建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10~12周岁之间,是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敏感期,该阶段的学生在灵敏协调度、耐力、速度、力量等方面都处于发展敏感期,是开展体适能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在通过体适能训练模式构建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时候,应该加大学生敏感期素质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适能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将体适能训练组成的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分为两大阶段,即基础课程和强化课程。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为学生设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阶段,第一步就是对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试,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运动敏感素质,然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训练,有效提升学生在协调、耐力、速度等方面的单项能力;在强化课程阶段,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基础课程中的训练成果,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检测,对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改善技术动作,然后进行训练整合,将基础课程中的训练项目进行有机串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观察和总结学生体适能的提升与发展。
2. 体适能训练模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中的构建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科学的课程安排是:总课时长40分钟,具体划分为集合整队3分钟,暖身准备环节4分钟,运动训练18分钟,游戏环节5分钟,放松环节5分钟。而教师可以将体适能训练渗透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组织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训练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例如,在暖身准备环节中渗透体适能训练,教师需要增加暖身运动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更迅速的完成肌肉活动与拉伸。在训练环节中渗透体适能训练,教师可以通过阶梯状的增加训练难度,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时为学生提供更规范的动作标准,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在游戏环节中,教师则可以通过结合体适能训练开展体育游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最后在放松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柔韧度的拉伸或者是静态拉伸,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表现,进行指点和表扬,加强学生对体适能训练的参与兴趣。
3. 体适能训练模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的构建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最终的检验环节,教师可以参考学生在最终检测环节中的结果,结合学生在日常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中的表现,对学生最终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充分体现出体适能训练对构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以有效加强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构建过程中,体适能训练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体适能训练融入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中,有效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推进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实现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怡妮.体适能训练模式在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构建[J].体育科技,2019,40(01):126-127.
[2]勇浩宇. 5-6年级小学生体适能培训课程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