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对策探讨

【作者】 陈小云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第五中学)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以及学科思维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化学是初中阶段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化学教学课堂对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具有积极作用,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对化学素养进行简单介绍,重点探讨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素养;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新要求,即在完善以及创新现有化学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化学思维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教学大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规定,突破化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困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进一步提升其实践探究能力。 
  一、 化学素养的内涵 
  化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在理论学习以及实验操作中对化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从而建构完善化学知识结构,主要体现在对化学理论的深度学习以及对实验流程的掌握,此外化学素养还包括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由此可见化学素养内涵丰富,在不同学习阶段具有差异化的素养培养目标,所以,应从动态以及整体视角分析化学素养的内涵,这样才利于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深挖教材价值,推动生活化教学。初中阶段是学生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时期,化学教学工作应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创新课程导入方式,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向生活化教学转变。化学教材是初中时期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以及实施阶段,应深挖教材内容,既注重知识点的提炼,也应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有效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以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结构》的教学为例,在提炼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知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原子的大小”,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该小组讨论的结果,随后教师分别利用西瓜以及地球作为参照对象,描述原子的形态,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快速融入情境教学当中,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将西瓜籽与西瓜、地球与宇宙的相对关系来描述原子的形态,进而导入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概念。 由此可见,初中阶段化学教学应注重教材内容价值的挖掘,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元素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创造条件。 
  (二) 引入微课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迭代,加速其与教学的融合进程,基于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和自制化学课程资源,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化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以人教版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以钙元素为例》的教学为例,教师应提前准备若干教学小视频,并将视频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主要围绕“钙的含量”、“钙的生理功能”、“钙的食物来源”、“缺钙的表现和影响”以及“科学补钙策略”展开。教学微视频必须满足教材大纲的基本要求,同时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教学微视频应该具有可传播性和互动性,在微视频应植入问答板块和反馈模板。例如在“钙的生理功能”中,需要从宏观以及微观视角介绍钙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可视化工具描述钙的溶解和沉淀过程以及骨质疏松现象,将钙的生理功能具象化,此外,在微视频时需加入归纳和延伸板块,比如: 1、请归纳本次课程的中心思想——归纳 2、请回答下列化学是非题,并说明理由——延伸 (1)开业庆典中,用氢气充灌气球,烘托现象气氛 (2)从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而言,酸奶优于鲜奶 (3)去吃海鲜自助餐时,可以同时食用果汁 通过微课模式不仅可以创新传统初中化学教学方式,同时还能突破化学学习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激发学习自主性。同时注重化学思维的培养,通过延伸内容对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使其能够带着问题主动拓展学习课外知识,建构多元化的化学知识体系。 
  (三)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化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具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对学生协作、观察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因此教师应该平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燃烧条件的判定为例,教师在实验室对学生演示物体的燃烧,并让学生观察在燃烧过程中物体的物理状态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取两部分白磷分别置于热水环境中以及铜片之上,同归对比分析燃烧必备条件,即氧气和着火点,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物体才能燃烧。此外,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家庭实验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较低,并且操作难度适中,实验材料获取方便,能够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比如在进行“自制汽水”的家庭实验中,教师需简单介绍该实验的目的和形式,并要求学生记录相关实验的进度和步骤,例如器材的清洗以及溶液前后变化,最后通过视频形式展示实验成果,并反馈给教师作为记录。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整理,通过小组形式进行组别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定位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增强对实验操作流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对实验取得较好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并使其分享实验心得和注意事项,提升全体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通过家庭小实验,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会运用化学思维解释化学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完善认知结构的关键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转变教育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进行化学教学,必须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深挖教材价值,推动生活化教学;引入微课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等,才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建龙.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J].学周刊,2017(29):90-91. 
  [2]刘房芝,刘狄,龙云飞.浅谈化学学科素养视角下初中化学教材的使用[J].山东化工,2018,47(07):128-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