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讨语文现代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少学多”
【作者】 李幸信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镇龙山中学)
【正文】摘 要:现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文采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探究性,实现“教少学多”,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是现阶段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教少学多
一、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存在问题
(一)授课模式僵化,课堂互动不足
传统教学影响下,很多教师一言堂的授課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缺乏合理安排,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的关注,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使用大量的文字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认知,并且过度解读教材,使得学生只了解学习技巧,不愿意深入思考产生依赖性。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不愿意主动探究语文知识,不愿意与教师展开交流,使得语文课呈现教师“一言堂”现象,课堂活力不足,教学质量下降。
(二)评价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我国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评价标准,长期应试教育基础下,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以学生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限制学生发展的多样性。这种单向的评价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及教师本人的成长与发展。?进入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出现、难度加大,使学生与家长都认为要补“短板”,重视理科类学习,认为语文学科是非常简单的,只要认字、会写作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学生对语文学习认识简单、肤浅,这种想法使学生不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在语文学习中,也不愿意学习现代文,学生语文成绩偏低。
二、提高现代文教学活力
情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初中生对于现代文学习兴趣不高,主要原因是在现代文学习过程中无法让他们感到快乐。教师可下载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影片、短片、评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相关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提高教学活力,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应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落实提问教学法,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布置悬念,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根据课程内容提问,文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中心思想是什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而后,仔细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总结出答案,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更灵活,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主动阅读课文自主整理出知识,逐渐归纳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进而描写苏州园林的景观,思考得出答案后踊跃举手表述。此时引导学生作答,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予以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而对于总结不全面的学生,详细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渐渐地学生理解和掌握文中的主旨思想,更加清楚课文运用诸多优美的词语,描写苏州园林的特点和景色。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意识到在解决问题前,先粗读后精读,一边阅读一边圈画出修饰的词语,便可高效总结出答案。
三、避免过度解读教材
教师是课堂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讲解时不能直观将教材重点罗列,引导学生对重点部分进行解读和理解。教师可通过在课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明确课堂需求,把握学生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读取教材,把握教材信息,并且提出一定疑问,教师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为学生积累素材,并且防止学生养成机械记忆,从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文章的长短和深意合理安排学生阅读,可以在每一遍阅读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便于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针对比较长的文本而言,要做到的就是整体把握,局部细读,其实文本细读并不意味着对全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而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精彩处进行深入的解读,这种解读更节约时间,效果也更好。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不要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直接告诉学生,更不要将答题的“套路”教授给学生。
在一些教材文章的解读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或是“!”而不是“。”或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畅想,如果不使用这些符号,使用其他什么符号。以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放开学生思维,打破语文学习局限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述《藤野先生》一文时,可以将描述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提炼出来,比如“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等,通过外貌和情节让学生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继而推论出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四、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教为主,采用课下学生自学,课上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转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合作教学与翻转课堂相联系,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语文教材的预习工作,并且在课下留下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讨,并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上对问题进行解答。如《皇帝的新装》学习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含义进行分组资料收集,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下载相关的影片、图片、小故事等,安排专人进行资料整合制作课件,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持课堂活动。教师在此之中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从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综上所述,初中阅读教学要遵照学生循序渐进的规律,结合思维培养的先后顺序,及阅读教学的短期和长远目标。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更好地实现初中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海霞.巧设主线,让阅读教学闪动智慧灵光[J].小学教学参考,2019(12).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教少学多
一、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存在问题
(一)授课模式僵化,课堂互动不足
传统教学影响下,很多教师一言堂的授課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缺乏合理安排,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的关注,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使用大量的文字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认知,并且过度解读教材,使得学生只了解学习技巧,不愿意深入思考产生依赖性。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不愿意主动探究语文知识,不愿意与教师展开交流,使得语文课呈现教师“一言堂”现象,课堂活力不足,教学质量下降。
(二)评价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我国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评价标准,长期应试教育基础下,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以学生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限制学生发展的多样性。这种单向的评价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及教师本人的成长与发展。?进入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出现、难度加大,使学生与家长都认为要补“短板”,重视理科类学习,认为语文学科是非常简单的,只要认字、会写作就可以考出好成绩,学生对语文学习认识简单、肤浅,这种想法使学生不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在语文学习中,也不愿意学习现代文,学生语文成绩偏低。
二、提高现代文教学活力
情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初中生对于现代文学习兴趣不高,主要原因是在现代文学习过程中无法让他们感到快乐。教师可下载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影片、短片、评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相关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提高教学活力,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应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落实提问教学法,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布置悬念,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根据课程内容提问,文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中心思想是什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而后,仔细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总结出答案,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更灵活,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主动阅读课文自主整理出知识,逐渐归纳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进而描写苏州园林的景观,思考得出答案后踊跃举手表述。此时引导学生作答,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予以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而对于总结不全面的学生,详细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渐渐地学生理解和掌握文中的主旨思想,更加清楚课文运用诸多优美的词语,描写苏州园林的特点和景色。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意识到在解决问题前,先粗读后精读,一边阅读一边圈画出修饰的词语,便可高效总结出答案。
三、避免过度解读教材
教师是课堂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讲解时不能直观将教材重点罗列,引导学生对重点部分进行解读和理解。教师可通过在课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明确课堂需求,把握学生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读取教材,把握教材信息,并且提出一定疑问,教师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为学生积累素材,并且防止学生养成机械记忆,从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文章的长短和深意合理安排学生阅读,可以在每一遍阅读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便于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针对比较长的文本而言,要做到的就是整体把握,局部细读,其实文本细读并不意味着对全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而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精彩处进行深入的解读,这种解读更节约时间,效果也更好。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不要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直接告诉学生,更不要将答题的“套路”教授给学生。
在一些教材文章的解读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或是“!”而不是“。”或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畅想,如果不使用这些符号,使用其他什么符号。以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放开学生思维,打破语文学习局限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述《藤野先生》一文时,可以将描述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提炼出来,比如“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等,通过外貌和情节让学生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继而推论出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四、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教为主,采用课下学生自学,课上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转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合作教学与翻转课堂相联系,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语文教材的预习工作,并且在课下留下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讨,并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上对问题进行解答。如《皇帝的新装》学习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含义进行分组资料收集,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下载相关的影片、图片、小故事等,安排专人进行资料整合制作课件,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持课堂活动。教师在此之中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从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综上所述,初中阅读教学要遵照学生循序渐进的规律,结合思维培养的先后顺序,及阅读教学的短期和长远目标。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更好地实现初中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海霞.巧设主线,让阅读教学闪动智慧灵光[J].小学教学参考,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