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陈 霞

【机构】 (广西容县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创新”是现代教育教学最前沿、最亮眼的字眼。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恰切的印证了“创新”,它是因“创新”应运而生,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
  新世纪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网络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更加快了信息时代的前进步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需的基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着力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创新,以培养富有创新、开拓意识的学生为最终目的。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才能“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妙安排课堂任务,激趣课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精心安排课堂任务,巧妙地引领学生参与学习,教师激励赏识学生完成的任务。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这一章节时,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尝试创新。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制作明信片、小报纸已经兴致缺缺,结合高中生的心理,顺应流行趋势,在“微”字上做文章。如微博,微信等,所以我布置的任务是给你最爱的人制作一本“微书”。任务一经发布,学生就跃跃欲试,很快主动投入,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难点,解决难点,积极探究,这个时候他们的创意也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微书”形式异彩纷呈,别出心裁,彰显特色。而内容也出乎我的意料,很少有以前想象的早恋的文字,而多是送给父母的、长辈的、师友的。孩子的心灵是我们成人永远无法预知的。一个好的任务,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疑留悬,启发思考
  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最后老师都要总结陈词,以完美的句号结束教学。但是这样一来,老师以为教学任务大功告成了,学生“全都懂了”,却不知犯了新课程教学的大忌。与创新精神背道而驰,得不偿失,是资源的另外一种浪费,造成了学生机械的模仿和“标准”的操作,这种看上去很圆满的课,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其实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想给学生留下了展示自己聪明才华的机会,教师应该用“问题链接”来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或多个问题,例如:教学《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时,让学生动手在网页中插入动画效果后,问:“现在动画效果太显眼,影响网页的整体美感,我们能不能把它变化一下呢?即能突出网页更精美亮丽,又能使动画画龙点睛呢?”这样常常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释疑,去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从单纯模仿变成积极主动的探索、求异与创新。
  二、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
  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校良好的局域网络和因特网的环境下,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而要发挥好协作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可能存在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性化较全面的关照,并且计算机网络可以拥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另外计算机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合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 
  另外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教材等都可以成为变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求教对象,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料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更大限度地体现学习者的意愿。教师的作用将更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营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氛围及背景。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把“情境设置”,“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网络式自主学习”等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是完成教师会教、学生会学、从而有效的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创设知识和问题的情境、分组合作探讨、网络学习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很好的开发,实现现代教学的使命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把课堂知识延伸,挖掘学生的潜力。
  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加以引导,把课堂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堂的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建立,是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其他科目的学习在此课程中得到运用和练习。例如,汉语拼音知识可通过计算机汉字输入的练习得到巩固和提高;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字处理软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电子表格有助于学生获取和分析数据;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组织、分类和检索信息;图形处理软件能帮助学生解释科学和社会信息。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1.生活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大舞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2.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
  3.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五、总结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力和敢于实践的人才。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制定好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瑞弘.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中),2011.05
  [2]何克杭.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李芒.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