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新课观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高德英
【机构】 (新疆塔城市二工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目标下,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探究学习水平,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与“问”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探究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学生由于缺乏语文学习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等问题难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而在提出问题时由于存在思维定式,缺少环境和条件,缺乏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原因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或者能力表述问题;解决问题时,受到权威知识的限制,难以发散思维,且缺少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缺少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容易被外来事物干扰等问题导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薄弱。因此,问题意识培养需要将改变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相结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跟随课本和教师教学内容,很难发表自己的观点,缺少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环境,导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深且缺乏自己的思考总结,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当以启发式教学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引入丰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和旧知识的再思考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提疑问,课中探究求新知,课后复习解疑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师主导下的被动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发放预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对上课内容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之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文章写毁灭,却花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的景色呢?在第二天上课时,鼓励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疑问:“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并提出了初步阅读课文后的问题,很多同学都提出了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咱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然而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核心思想和写作技巧。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将“讲授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融入学生自己的思考就应当基于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自信。在课后,培养学生进一步巩固认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说明再研读课文时,会有不一样的见解,这可以让学生更新思考的维度,让学习更立体。复习本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自学过程中难免碰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再思考,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方法。
(二)学生参与课堂,构建教学情境
学生在课堂中普遍缺少说话的机会,且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常常制止学生的发言,迫于教师的权威,学生难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且不同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再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将问题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延展到每一个学生,比如创建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运用分层提问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参与课堂的机会。
实践证明,小班化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探究思考能力,而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分组教学或者分层教学的模式。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课文的历史性和爱国情怀浓厚,如果学生跳脱出历史背景,就难以和人物进行共情,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时候问题教学和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教师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解决如下的问题;詹天佑在修铁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从中你发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找到了答案,这时候教师再请几个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大致掌握了学生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根据回答进行引导,就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最后让大家一起来感受文章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解决方法和心理活动。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詹天佑,并用第二人称的角度,假设可以和人物对话,你会对詹天佑说什么。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心声,课堂在同学们动情的对话中结束了。通过分组教学,每个同学都有了参与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能够集中注意力于课堂,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最后通过与主人公对话的方式达到了共情效果,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思考、解决与在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改变单一评价,集合多元观点
传统以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分数决定学生学习能力和质量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在“标准化”输出问题和答案的背景下,学生在失去学习探究乐趣的同时,形成了思维定式,默认了教师答案的准确性和书籍课本的权威性,不能有自己创造性的思考和分析。因此,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同时集合更多参考观点对学生的分析和解答给予评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给学生打参与分,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回答问题的价值性来综合评分,同时可以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要求或者是否具有创新性,然后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甚至可以将课堂表现分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另外,教师在进行作业批改时,不简单地用对与错的符号,还可以写一写对学生作答的看法,比如:“回答的角度很新颖,但是,从人物性格来分析问题会不会更好呢?”这样即肯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让学生自己探索体会回答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能够达到多元评价的效果,改变学生对标准答案的执着,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要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也要打破学生思维常规,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教学和学生自身两个维度出发,将切实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士晓.学本课堂从 “问 ”开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9):24.
[2]葛崇杰.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8(7):42.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与“问”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探究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学生由于缺乏语文学习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等问题难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而在提出问题时由于存在思维定式,缺少环境和条件,缺乏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原因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或者能力表述问题;解决问题时,受到权威知识的限制,难以发散思维,且缺少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缺少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容易被外来事物干扰等问题导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薄弱。因此,问题意识培养需要将改变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相结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跟随课本和教师教学内容,很难发表自己的观点,缺少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环境,导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深且缺乏自己的思考总结,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当以启发式教学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引入丰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和旧知识的再思考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提疑问,课中探究求新知,课后复习解疑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师主导下的被动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发放预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对上课内容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之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文章写毁灭,却花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的景色呢?在第二天上课时,鼓励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疑问:“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并提出了初步阅读课文后的问题,很多同学都提出了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咱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然而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核心思想和写作技巧。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将“讲授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融入学生自己的思考就应当基于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自信。在课后,培养学生进一步巩固认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说明再研读课文时,会有不一样的见解,这可以让学生更新思考的维度,让学习更立体。复习本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自学过程中难免碰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再思考,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方法。
(二)学生参与课堂,构建教学情境
学生在课堂中普遍缺少说话的机会,且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常常制止学生的发言,迫于教师的权威,学生难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且不同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再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将问题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延展到每一个学生,比如创建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运用分层提问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参与课堂的机会。
实践证明,小班化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探究思考能力,而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分组教学或者分层教学的模式。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课文的历史性和爱国情怀浓厚,如果学生跳脱出历史背景,就难以和人物进行共情,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时候问题教学和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教师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解决如下的问题;詹天佑在修铁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从中你发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找到了答案,这时候教师再请几个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大致掌握了学生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根据回答进行引导,就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最后让大家一起来感受文章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解决方法和心理活动。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詹天佑,并用第二人称的角度,假设可以和人物对话,你会对詹天佑说什么。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心声,课堂在同学们动情的对话中结束了。通过分组教学,每个同学都有了参与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能够集中注意力于课堂,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最后通过与主人公对话的方式达到了共情效果,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思考、解决与在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改变单一评价,集合多元观点
传统以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分数决定学生学习能力和质量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在“标准化”输出问题和答案的背景下,学生在失去学习探究乐趣的同时,形成了思维定式,默认了教师答案的准确性和书籍课本的权威性,不能有自己创造性的思考和分析。因此,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同时集合更多参考观点对学生的分析和解答给予评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给学生打参与分,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回答问题的价值性来综合评分,同时可以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要求或者是否具有创新性,然后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甚至可以将课堂表现分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另外,教师在进行作业批改时,不简单地用对与错的符号,还可以写一写对学生作答的看法,比如:“回答的角度很新颖,但是,从人物性格来分析问题会不会更好呢?”这样即肯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让学生自己探索体会回答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能够达到多元评价的效果,改变学生对标准答案的执着,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要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也要打破学生思维常规,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教学和学生自身两个维度出发,将切实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士晓.学本课堂从 “问 ”开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9):24.
[2]葛崇杰.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8(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