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
【作者】 黄叶军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 摘 要: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特点在于善于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的结构,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对于小学生而言,空间想象能力是比较抽象的内容,甚至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靠学生自己想象,旁人没法帮忙,所以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科学无法进步,没有想象,人类不能进步”。下面我就以“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对小学生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特点及其培养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培养
平移和旋转是图形与几何领域里关于图形与运动的知识,是小学数学第一次教学图形运动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二点要求: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教学平移和旋转,只要从身边的实际事例,感知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初步形成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因此教学时利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对它们的运动方式进行模仿、分类,在此基础上明晰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帮助学生形成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一、让学生对空间想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要学生对空间想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我们古人圣贤有一句老话也很好的诠释了兴趣的重要性,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因此课伊始我选择了学生喜欢的游乐园里的游乐设施,如大摆锤、旋转木马、跳楼机、滑滑梯、小火车,摩天轮,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表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他们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殊性,感受其中的规律运动,为生活经验数学化打下基础。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到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生硬、刻板,乏味,实现了堂教学由无形到有形、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由无声到有声的转变。教师应该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多维性、艺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这么抽象的名词是比较难的,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出示运动的火车,升国旗,电梯升降,旋转的风扇,摩天轮,旋转木马,可以十分有效地让学生懂得,原来像火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这样的运动是旋转,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将抽象化为具体,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物观察,发展数学空间想象力
丰富的实物素材,强化学生的直接感知,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对空间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直觉观察,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学生获得现实实物的鲜明表象,积累丰富的空间感性经验。比如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并找出教室里具有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物体,如推拉窗,开门,电风扇的运动等实物,并让学生去推一下窗,开一下门,开启电风扇来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空间概念。
四、加强动手操作,促进空间想象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复杂度、逻辑性并不是很强,往往只会依据过去曾经看见过的东西进行模仿,是对这些客观存在事物的简单重现.因此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练习等活动,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而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中我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火车沿着轨道向前移动,跳楼机向上或者向下移动。这样化静为动,使课本上静态的图展开成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将物体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学生头脑中对平移形成初步的感知,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教学中我还设计了通过玩平移书本和玩转盘的游戏,不仅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了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促进空间想象力的提高。在游戏中明确平移数学书时,不能让书有转动,严格的操作要求,有利于形成物体平移的正确表象,游戏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平移的认识,使学生对平移的体会更加深刻了。
总之,小学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要尽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出示直观图像,运用直观手段,引导小学生进行观察,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培养
平移和旋转是图形与几何领域里关于图形与运动的知识,是小学数学第一次教学图形运动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二点要求: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教学平移和旋转,只要从身边的实际事例,感知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初步形成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因此教学时利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对它们的运动方式进行模仿、分类,在此基础上明晰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帮助学生形成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一、让学生对空间想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要学生对空间想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我们古人圣贤有一句老话也很好的诠释了兴趣的重要性,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因此课伊始我选择了学生喜欢的游乐园里的游乐设施,如大摆锤、旋转木马、跳楼机、滑滑梯、小火车,摩天轮,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表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他们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殊性,感受其中的规律运动,为生活经验数学化打下基础。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到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生硬、刻板,乏味,实现了堂教学由无形到有形、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由无声到有声的转变。教师应该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多维性、艺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这么抽象的名词是比较难的,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出示运动的火车,升国旗,电梯升降,旋转的风扇,摩天轮,旋转木马,可以十分有效地让学生懂得,原来像火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这样的运动是旋转,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将抽象化为具体,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物观察,发展数学空间想象力
丰富的实物素材,强化学生的直接感知,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对空间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直觉观察,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学生获得现实实物的鲜明表象,积累丰富的空间感性经验。比如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并找出教室里具有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物体,如推拉窗,开门,电风扇的运动等实物,并让学生去推一下窗,开一下门,开启电风扇来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空间概念。
四、加强动手操作,促进空间想象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复杂度、逻辑性并不是很强,往往只会依据过去曾经看见过的东西进行模仿,是对这些客观存在事物的简单重现.因此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练习等活动,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而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中我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火车沿着轨道向前移动,跳楼机向上或者向下移动。这样化静为动,使课本上静态的图展开成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将物体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学生头脑中对平移形成初步的感知,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教学中我还设计了通过玩平移书本和玩转盘的游戏,不仅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了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促进空间想象力的提高。在游戏中明确平移数学书时,不能让书有转动,严格的操作要求,有利于形成物体平移的正确表象,游戏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平移的认识,使学生对平移的体会更加深刻了。
总之,小学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要尽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出示直观图像,运用直观手段,引导小学生进行观察,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