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黄秋萍
【机构】 (广西容县容州镇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是学生步入知识生涯的开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打下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的影响,因此,如何使教学具有有效性,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以下就个人经验浅谈一些关于教学有效性思考,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有效性
一、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障碍和不足。教育延续至今,依然有些教师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今的教学要求。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时,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只是将课本知识向学生们大致讲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做练习,下课时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丧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看似是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有没有真正地学会课本内容,我们可想而知。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有的学生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高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而由于教师过于严肃,有了问题又不敢向教师请教,久而久之就会使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并且在上课时缺少互动,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等问题也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懒散、懈怠,影响学生积极勤快的学习状态。
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接受知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外界事物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习中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在有趣的学习情境与学习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探究与学习。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加减法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入新课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性。情境创设如下:在森林王国要举行一场“谁最聪明”的比赛,在最紧张的决赛阶段,考官兔子先生在黑板上列出了两道长长的算式,台下的选手匆忙地进行计算,算式才刚刚写完,小猪就已经把正确答案计算出来了,这引来了大家的一阵惊叹,小猪平时在大家看来是最笨的,竟然赢得了这次比赛,在对小猪进行赛后采访时发现他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的师傅山羊老师给了他锦囊妙计。那么,到底是什么好法子让他在比赛中获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揭开这个谜底。这种故事情境创设的课堂导入方法,能够在教学的起始环节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积极的主动探究中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接受新的知识。
(二)提高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并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实现高效的学习。传统接受学习为主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很强,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好动,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小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动手测量或操作,通过既动脑又动手的这种方式提高学习成效,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传统教学中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融入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测量》一课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尺子等工具,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尺子进行书本、笔等学习用品的测量,及时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课上收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对学到的知识会理解更充分。有思考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学生的自主探索是每节课都要具备的一个环节,也可适当通过合作交流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合作交流简单地流于形式,变成看似活跃,实则低效的课堂。
(三)促进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课堂教学的计划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而要施展教学计划,则需要关注教学媒体的作用。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十分普遍,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支持下的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有效应用,是发挥现代化教育力量的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认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不得忽视新媒体的力量。取二者的优点,摒弃传统与现代的不足,才能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有效整合,还讲究多媒体技术与学科特点的结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相符。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同样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具体学情出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形象与直观的课件,促进学生快速接受与理解新知识。将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测量》时,如果教师只用语言去解释,学生很难理解测量的意义,也无法快速掌握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与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与简单,能够瞬间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生动化。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桌子、铅笔盒、快递盒等事物的图片,提出“这些物品有多长?”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融入到测量知识的学习中。之后,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测量工具,促进学生思考方式,并借助视频资料的支持,让学生掌握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今天的错误不代表学生学习的失败,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都是存在价值的,教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表扬,同时提醒学生戒骄戒躁,对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提供帮助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给出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这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数学学习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要勤于反思教学方法和教育过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使学生学到学科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泉盛.深入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育》,2015,31(11):55-55.
[2]李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有效性
一、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障碍和不足。教育延续至今,依然有些教师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今的教学要求。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时,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只是将课本知识向学生们大致讲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做练习,下课时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丧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看似是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有没有真正地学会课本内容,我们可想而知。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有的学生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高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而由于教师过于严肃,有了问题又不敢向教师请教,久而久之就会使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并且在上课时缺少互动,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等问题也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数学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时懒散、懈怠,影响学生积极勤快的学习状态。
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接受知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外界事物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习中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在有趣的学习情境与学习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探究与学习。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加减法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入新课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性。情境创设如下:在森林王国要举行一场“谁最聪明”的比赛,在最紧张的决赛阶段,考官兔子先生在黑板上列出了两道长长的算式,台下的选手匆忙地进行计算,算式才刚刚写完,小猪就已经把正确答案计算出来了,这引来了大家的一阵惊叹,小猪平时在大家看来是最笨的,竟然赢得了这次比赛,在对小猪进行赛后采访时发现他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的师傅山羊老师给了他锦囊妙计。那么,到底是什么好法子让他在比赛中获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揭开这个谜底。这种故事情境创设的课堂导入方法,能够在教学的起始环节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积极的主动探究中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接受新的知识。
(二)提高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并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实现高效的学习。传统接受学习为主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很强,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好动,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小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动手测量或操作,通过既动脑又动手的这种方式提高学习成效,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传统教学中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融入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测量》一课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尺子等工具,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尺子进行书本、笔等学习用品的测量,及时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课上收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对学到的知识会理解更充分。有思考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学生的自主探索是每节课都要具备的一个环节,也可适当通过合作交流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合作交流简单地流于形式,变成看似活跃,实则低效的课堂。
(三)促进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课堂教学的计划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而要施展教学计划,则需要关注教学媒体的作用。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十分普遍,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支持下的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有效应用,是发挥现代化教育力量的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认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不得忽视新媒体的力量。取二者的优点,摒弃传统与现代的不足,才能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有效整合,还讲究多媒体技术与学科特点的结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相符。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同样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具体学情出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形象与直观的课件,促进学生快速接受与理解新知识。将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测量》时,如果教师只用语言去解释,学生很难理解测量的意义,也无法快速掌握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与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与简单,能够瞬间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生动化。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桌子、铅笔盒、快递盒等事物的图片,提出“这些物品有多长?”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融入到测量知识的学习中。之后,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测量工具,促进学生思考方式,并借助视频资料的支持,让学生掌握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今天的错误不代表学生学习的失败,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都是存在价值的,教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表扬,同时提醒学生戒骄戒躁,对成绩差一些的学生提供帮助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给出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这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数学学习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要勤于反思教学方法和教育过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使学生学到学科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泉盛.深入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育》,2015,31(11):55-55.
[2]李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