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 听评课活动效果的思考与实践——以关键事件的提取与内涵分析为例
【作者】 古丽米拉·哈依尔克
【机构】 (新疆阿勒泰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三者的互动是一个统一体,体现为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及教学媒介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学理解”“学科理解”和“学情理解”以及学生的预习结果将共同决定着课堂三者互动的行为方式(即“教学行为”)与效果(即“教学效果”)。听课者结合自身认识,对课堂观察中所获得的一个个教学事件进行定格、扫描,提炼出紧扣教研主题、能强化当事者原有教育认知或者引起当事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并对职业生涯、专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教学事件。
关键字:有效听评课;课堂观察;教研活动;内涵分析
首先关键事件提取与内涵分析的听评课模式:1.对听评课低效的反思:(1)听课目的不明(2)观察要素不清(3)课后反思不深(4)评议缺乏检验2.对有效听评课的认识:(1)有效聚焦(聚焦于听评课活动目标)(2)有理有据(依据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结果的事实、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评议)(3)可接受性(执教者与参与者能够理解与接受评议活动所达成的意见或建议)(4)可迁移性(评议活动所达成的意见和建议可迁移到后续教学行动中)3.建构评价体系的思考(1)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与教学媒介(2)教学系统要素间的互动课前: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表现为教师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互动的结果为教师对学情的理解与把握(简称为“学情理解”)②教师与教材媒介的互动,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互动的结果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学科理解)。③学生与教材的互动,表现为学生课前的预习,互动的结果为学生对新课的掌握情况课堂上:三者的互动是一个统一体,体现为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及教学媒介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学理解”“学科理解”和“学情理解”以及学生的预习结果将共同决定着课堂三者互动的行为方式(即“教学行为”)与效果(即“教学效果”)。3.有效听评课模式之建构: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课堂中可直接观察到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分析推理课堂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教师的“教学理解”“学科理解”和“学情理解”。听评课包括三个环节:关键教学事件的获取、关键教学事件的研习及教学行动的后续跟进。
其次应用课堂观察技术获取教学事件:1.确定所要观察的对象具体包括:哪些要素间的互动、围绕什么内容进行互动、互动时的课堂氛围如何、采用怎样的方式互动以及互动的结果如何。2.确定观察点与方法确立的步骤为:①根据教研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丰富理论基础,从而为观察点的确立和评价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②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分解观察对象,确立观察点(包含互动的对象、互动的内容、互动的氛围、互动的方式和互动的结果等)及评价标准,并以观察量表的形式予以呈现③根据观察点的内容特征和教研活动开展的条件,选择适宜的观察与记录方法,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观察并记录所观察的内容。
案例1 “课的导入”主题教研活动观察量表的确定问题:①重形式、轻内涵 ②重影像、轻实验 ③重知识、轻情感
共识性观点:导课要创设有适度难度、学习者需经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学情境;导课的价值在于定向学习目标与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在于形成一种学生急于摆脱认知困境的心向;导课所使用的情境应包含学习任务,应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所隐含的问题应高于但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
目标与情境: 结果与评价 ← 现场文本→内容与方式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获取教学事件的操作流程:教研主题→观察对象→观察点与观察方法→课堂观察→教学事件
再次关键教学事件的提炼与内涵分析:(一)关键教学事件及其提炼核心思路:听课者结合自身认识,对课堂观察中所获得的一个个教学事件进行定格、扫描,提炼出紧扣教研主题、能强化当事者原有教育认知或者引起当事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并对职业生涯、专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教学事件。(二)如何研究关键教学事件:1.提出者阐述“关键教学事件”描述事件:将关注到的、认为需要反思研讨的教学事件客观地加以呈现。关键分析:找出教学事件的关键、症结所在,并阐述事件发生的情境、对应师生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改进措施:从操作层面分析,基于教学事件的关键与症结,采取何措施去解决。改进依据:对教学事件背后隐性的、本质的、有普适性的东西进行阐述,并从价值层面分析,明确为何要这样做。2.教研共同体研习“关键教学事件”第一阶段:审视个体提出的关键教学事件。第二阶段:评价个体对教学关键事件“四要素”的认识,并(下转第71页)
(上接第72页)最终确认事件的成因与关键、研讨教学行动改进措施、完善教学行动改善的理论依据。(三)关键教学事件阐述的维度与视角:1.对“教学理解”的分析就是要透过“关键教学事件“,分析教师头脑中是如何认识教学本质、学习条件和学习结果三个方面,教师所持有的教学理解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就是要分析教师是否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系统中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教师的价值在于促进三者有效互动,是否认识到学生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否有效帮助学生有效整合学习的结果,案例2.“碳酸钠的性质和用途”的“导入新课”观察的现场笔记:教师:播放视频(内容为盐碱湖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情境)(约4分钟)教师:碳酸钠是哪一种化合物?学生齐答:是盐类(个别同学在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课)教师:碳酸钠能与哪些化合物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谁愿意上来写?(部分学生动笔写化学方程式,但约有三分之一同学不想动笔书写)(教师虽在课桌间来回走动,但未关注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情况;大概一分半钟后,点名让同学到黑板板书)(思考:4分钟的视频是否需要?这样的导入为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如此巡视,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回顾思考以及动笔书写碳酸钠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说明执教者认识到学习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视频及碳酸钠是哪类化合物和碳酸钠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两个问题导入新课,表明教师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但从课堂观察来看,并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导入方法太陈旧,导入情境缺乏探究性,来回走未发挥巡查的作用。2.对“学科理解”的分析: 面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教师“为何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执教者引入新课时,设置了“碳酸钠是哪类化合物”和“碳酸钠能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类属的视角来看待物质,并在认识碳酸钠类属的基础上进行碳酸钠性质的学习。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碳酸钠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而掌握碳酸钠的性质及不同类属物质间的转化。3.对“学情理解”的分析:是指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认识水平与思维方式的理解与把握。即学生课前已有的知识及新课教学中的未知知识,学生能知和想知,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还可能想知道些什么,基于学生的情况,采用何种方式开展学习。4.关键事件的提取与内涵分析的教研活动流程: 听课者:根据教研目标与主题,观察课堂学习的结果以及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提炼关键事件。
评课者:根据关键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实践背后的执教者的“教学理解”“学科理解”和“学情理解”。最后对教学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对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字:有效听评课;课堂观察;教研活动;内涵分析
首先关键事件提取与内涵分析的听评课模式:1.对听评课低效的反思:(1)听课目的不明(2)观察要素不清(3)课后反思不深(4)评议缺乏检验2.对有效听评课的认识:(1)有效聚焦(聚焦于听评课活动目标)(2)有理有据(依据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结果的事实、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评议)(3)可接受性(执教者与参与者能够理解与接受评议活动所达成的意见或建议)(4)可迁移性(评议活动所达成的意见和建议可迁移到后续教学行动中)3.建构评价体系的思考(1)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与教学媒介(2)教学系统要素间的互动课前: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表现为教师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互动的结果为教师对学情的理解与把握(简称为“学情理解”)②教师与教材媒介的互动,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互动的结果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学科理解)。③学生与教材的互动,表现为学生课前的预习,互动的结果为学生对新课的掌握情况课堂上:三者的互动是一个统一体,体现为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及教学媒介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学理解”“学科理解”和“学情理解”以及学生的预习结果将共同决定着课堂三者互动的行为方式(即“教学行为”)与效果(即“教学效果”)。3.有效听评课模式之建构: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课堂中可直接观察到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分析推理课堂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教师的“教学理解”“学科理解”和“学情理解”。听评课包括三个环节:关键教学事件的获取、关键教学事件的研习及教学行动的后续跟进。
其次应用课堂观察技术获取教学事件:1.确定所要观察的对象具体包括:哪些要素间的互动、围绕什么内容进行互动、互动时的课堂氛围如何、采用怎样的方式互动以及互动的结果如何。2.确定观察点与方法确立的步骤为:①根据教研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丰富理论基础,从而为观察点的确立和评价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②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分解观察对象,确立观察点(包含互动的对象、互动的内容、互动的氛围、互动的方式和互动的结果等)及评价标准,并以观察量表的形式予以呈现③根据观察点的内容特征和教研活动开展的条件,选择适宜的观察与记录方法,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观察并记录所观察的内容。
案例1 “课的导入”主题教研活动观察量表的确定问题:①重形式、轻内涵 ②重影像、轻实验 ③重知识、轻情感
共识性观点:导课要创设有适度难度、学习者需经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学情境;导课的价值在于定向学习目标与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在于形成一种学生急于摆脱认知困境的心向;导课所使用的情境应包含学习任务,应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所隐含的问题应高于但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
目标与情境: 结果与评价 ← 现场文本→内容与方式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获取教学事件的操作流程:教研主题→观察对象→观察点与观察方法→课堂观察→教学事件
再次关键教学事件的提炼与内涵分析:(一)关键教学事件及其提炼核心思路:听课者结合自身认识,对课堂观察中所获得的一个个教学事件进行定格、扫描,提炼出紧扣教研主题、能强化当事者原有教育认知或者引起当事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并对职业生涯、专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教学事件。(二)如何研究关键教学事件:1.提出者阐述“关键教学事件”描述事件:将关注到的、认为需要反思研讨的教学事件客观地加以呈现。关键分析:找出教学事件的关键、症结所在,并阐述事件发生的情境、对应师生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改进措施:从操作层面分析,基于教学事件的关键与症结,采取何措施去解决。改进依据:对教学事件背后隐性的、本质的、有普适性的东西进行阐述,并从价值层面分析,明确为何要这样做。2.教研共同体研习“关键教学事件”第一阶段:审视个体提出的关键教学事件。第二阶段:评价个体对教学关键事件“四要素”的认识,并(下转第71页)
(上接第72页)最终确认事件的成因与关键、研讨教学行动改进措施、完善教学行动改善的理论依据。(三)关键教学事件阐述的维度与视角:1.对“教学理解”的分析就是要透过“关键教学事件“,分析教师头脑中是如何认识教学本质、学习条件和学习结果三个方面,教师所持有的教学理解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就是要分析教师是否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系统中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教师的价值在于促进三者有效互动,是否认识到学生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否有效帮助学生有效整合学习的结果,案例2.“碳酸钠的性质和用途”的“导入新课”观察的现场笔记:教师:播放视频(内容为盐碱湖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情境)(约4分钟)教师:碳酸钠是哪一种化合物?学生齐答:是盐类(个别同学在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课)教师:碳酸钠能与哪些化合物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谁愿意上来写?(部分学生动笔写化学方程式,但约有三分之一同学不想动笔书写)(教师虽在课桌间来回走动,但未关注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情况;大概一分半钟后,点名让同学到黑板板书)(思考:4分钟的视频是否需要?这样的导入为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如此巡视,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回顾思考以及动笔书写碳酸钠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说明执教者认识到学习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视频及碳酸钠是哪类化合物和碳酸钠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两个问题导入新课,表明教师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但从课堂观察来看,并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导入方法太陈旧,导入情境缺乏探究性,来回走未发挥巡查的作用。2.对“学科理解”的分析: 面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教师“为何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执教者引入新课时,设置了“碳酸钠是哪类化合物”和“碳酸钠能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类属的视角来看待物质,并在认识碳酸钠类属的基础上进行碳酸钠性质的学习。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碳酸钠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而掌握碳酸钠的性质及不同类属物质间的转化。3.对“学情理解”的分析:是指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认识水平与思维方式的理解与把握。即学生课前已有的知识及新课教学中的未知知识,学生能知和想知,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还可能想知道些什么,基于学生的情况,采用何种方式开展学习。4.关键事件的提取与内涵分析的教研活动流程: 听课者:根据教研目标与主题,观察课堂学习的结果以及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提炼关键事件。
评课者:根据关键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实践背后的执教者的“教学理解”“学科理解”和“学情理解”。最后对教学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对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