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之我见

【作者】 巴提马·马勒格吉

【机构】 (新疆阿勒泰市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其次,我们应注重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关键词:科学探究;初中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探究(inqir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
  探究是指“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我国1989年版的《辞海》将探究界定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辞典》也将探究定义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探究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探究产生的最基本前提,也是探究的核心。
  首先我们要知道科学探究的特征:1、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具有问题性特征。2、科学探究是一种主动建构活动,具有建构性特征。3、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具有思维性特征。4、科学探究重视交流与合作,具有合作性特征
  而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在化学课程标准是化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1.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2. 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3.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4. 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
  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4.认识到科学探究即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5.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应注重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如下要求。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建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在“课程内容”的相关主题中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教师可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现行教材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考查探究的问题课来自课本,也课源于实际生活。从近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试题来看,有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的趋势。试题的背景材料的选取和考查的内容主要源于课本,并结合生活实际,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仪器的使用2.基本操作:3.气体的制备4.物质的除杂等做这些实验探究我们需要:1、充分准备,以主干知识为探究内容。
  第一,内容应该是学习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选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对酸碱指示剂的探究等。第二,内容的难度适合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精心设计,使化学实验富有探究性 在化学新课程中,“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高度重视。 化学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有探究价值”。所谓探究价值,是指化学实验问题一定要满足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讲述酸碱度理论时布置了洗发及护发素的实验,实验用品为护发素、洗发水、头发、pH试纸,pH不同的溶液。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发现护发素是怎样保护头发的,并从中学习相关的酸碱度的知识。这样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能够真正用于生活,兴趣很大、过程优化,为实验探究铺路架桥。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媒介。课堂教学中,它是教师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感性认识、启发积极思维和作出技能示范的重要手段。
  我们还应注意初中化学实验研究应方法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对于教材中现象不明显或者产生有污染性气体的演示实验,教师就应多动手、多动脑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或采用多媒体演示。首先,认真研究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学习准备,“为学习而设计”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行为特征,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知识经验等等。其次,教学设计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这些特点,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和支持条件。使情知渗透、求知欲得以统一,在强化认知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力能力。再次对实验课堂的设计:1、以探究实验报告引导探究能力的培养2、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解决课时紧的问题、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结合,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课题分析)如净化水等等。
  参考文献:
  [1]《牛津英语辞典》
  [2]1989年版的《辞海》
  []3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辞典》
  [4]《201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