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作者】 盘洪琼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幸福学校)
【正文】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更多地体现在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方面,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汲取养分,形成学生的精神文化品格。初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可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初中历史有效的教学设计,要明确价值取向,适应学生需求,整合学习内容,强调探究发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追求学科教育的价值、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就历史学科课堂的有效教学来说,更多地体现在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方面,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汲取养分,形成学生的精神文化品格。初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可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缺乏周密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甚至无效。可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顺利实施的关键。
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应能够依据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的,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都是有效的。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关注学生,明确价值取向
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历史使命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凡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都要体现明确的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
首先,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应该是通过学习历史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从而认识自己。如在教学《北伐战争》时,可设计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推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感受英雄们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要通过引领学生学习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学习先烈们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认识自我,确立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崇高感情。
其次,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要立足现实反观历史,从历史中挖掘有益于人生的思想和智慧。如学习 “丝绸之路”时认识到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张骞作为开拓者,走出了一条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一起的万里通途。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就历史人物的教学而言,最终落脚点在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智慧上,而不是人物的具体事例。学习张骞是这样,学习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司马迁、写作“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比外国人早1300多年计算出圆周率的祖冲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同样是如此。
(二)了解学情,适应学生需求
学情分析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教师在深入了解分析学情的背景下所做的历史教学设计,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水平和能力,才能使历史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
(三)科学有效,整合学习内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资源以丰富和广延开放的特点。教师要达到历史教学的最优化,必须精心安排历史教学内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包括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联系实际的扩展、结构调整、顺序梳理,也包括在各个环节中教育者的创造性发挥。
比如教学《东汉的兴衰》中的“光武中兴”,首先就应该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以“柔术”治天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光武帝和东汉初期的社会状况十分重要。教材中这两点都没有介绍,教师应该做补充:
资料一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汉景帝后裔,其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之意,庙号世祖。
资料二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这样,使学生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光武帝刘秀的性格特点进行联系,再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归纳出光武帝采取的三项统治措施:针对百姓——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针对官吏——裁并机构,严惩贪官;民族政策——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从而深入了解刘秀,全面了解“光武中兴”。
这样的整合使历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学习规律、符合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改变策略,强调探究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学科,并不希望学生成不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历史知识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的过程。学生懂得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具备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比单纯的掌握知识更重要。
历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之一是历史认识是通过对史料的理解来获得的。因此,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历史认识的一大特点。如在教学《东汉的兴衰》时,通过指导学生识读教材上的插图: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了解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统一,经济恢复发展,王朝稳定强盛”,因此史称“光武中兴”。这样,教师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用历史的思维来分析历史问题。师生在对史料的探究过程中积极互动,做到史论结合,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达成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式学习等。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课堂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就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是在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强调学生和谐发展和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终极关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
[2]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 李静.学周刊.2016(32)
[3]浅谈初中历史课中材料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古代史为例[J]. 徐晓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4)
作者简介:盘洪琼,女,1972年12月生,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幸福学校教师,高级教师(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追求学科教育的价值、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就历史学科课堂的有效教学来说,更多地体现在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方面,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汲取养分,形成学生的精神文化品格。初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可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缺乏周密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甚至无效。可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顺利实施的关键。
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应能够依据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的,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都是有效的。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关注学生,明确价值取向
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历史使命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凡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都要体现明确的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
首先,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应该是通过学习历史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从而认识自己。如在教学《北伐战争》时,可设计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推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感受英雄们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要通过引领学生学习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学习先烈们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认识自我,确立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崇高感情。
其次,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要立足现实反观历史,从历史中挖掘有益于人生的思想和智慧。如学习 “丝绸之路”时认识到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张骞作为开拓者,走出了一条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一起的万里通途。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就历史人物的教学而言,最终落脚点在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智慧上,而不是人物的具体事例。学习张骞是这样,学习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司马迁、写作“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比外国人早1300多年计算出圆周率的祖冲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同样是如此。
(二)了解学情,适应学生需求
学情分析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教师在深入了解分析学情的背景下所做的历史教学设计,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水平和能力,才能使历史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
(三)科学有效,整合学习内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资源以丰富和广延开放的特点。教师要达到历史教学的最优化,必须精心安排历史教学内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包括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联系实际的扩展、结构调整、顺序梳理,也包括在各个环节中教育者的创造性发挥。
比如教学《东汉的兴衰》中的“光武中兴”,首先就应该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以“柔术”治天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光武帝和东汉初期的社会状况十分重要。教材中这两点都没有介绍,教师应该做补充:
资料一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汉景帝后裔,其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之意,庙号世祖。
资料二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这样,使学生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光武帝刘秀的性格特点进行联系,再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归纳出光武帝采取的三项统治措施:针对百姓——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针对官吏——裁并机构,严惩贪官;民族政策——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从而深入了解刘秀,全面了解“光武中兴”。
这样的整合使历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学习规律、符合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改变策略,强调探究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学科,并不希望学生成不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历史知识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的过程。学生懂得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具备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比单纯的掌握知识更重要。
历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之一是历史认识是通过对史料的理解来获得的。因此,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历史认识的一大特点。如在教学《东汉的兴衰》时,通过指导学生识读教材上的插图: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了解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统一,经济恢复发展,王朝稳定强盛”,因此史称“光武中兴”。这样,教师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用历史的思维来分析历史问题。师生在对史料的探究过程中积极互动,做到史论结合,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达成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式学习等。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课堂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就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是在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强调学生和谐发展和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终极关怀。学生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
[2]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 李静.学周刊.2016(32)
[3]浅谈初中历史课中材料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古代史为例[J]. 徐晓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4)
作者简介:盘洪琼,女,1972年12月生,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幸福学校教师,高级教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