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 李 刚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第三中学)


【正文】初中化学学习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阶段。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涉及化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联系实际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化学眼光观察问题、以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激发兴趣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如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饮用的水、生活的环境等,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以上网查询“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矿泉水、洗发液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的知识可以在现实加以运用,如电解质实验、碱的性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联系生活,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在农村,人们所说的“鬼火”就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决,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磷在“作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首先要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究学习盐酸的性质时,可展示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鸡蛋分别投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结果鸡蛋在盐酸中跳起了舞,同学们惊讶极了。通过一个小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可以诱发和强化学生的内动力。
  还要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构成物质的粒子内容时,教师把空气清新剂倾斜着放在讲台上,然后问:“现在大家闻到什么气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那么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到“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着”这一结论。接着教师再提问:“你们看见香水粒子进入自己的鼻子吗?”学生回答:“看不见。”“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构成香水的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肉眼是看不见的。”这样在教学中不断的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对学习化学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且记忆深刻。
  三、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何科学地对待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我们认为,应当重视学生差异的存在,开展分层递进课堂教学研究,针对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将不同层次学生分三大类,组成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小组,即异质分级分组。在这基础上,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践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训练,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反馈,使各类学生的学习个个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应有的发展。例如,在课堂讲授时,要考虑教材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各学习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讲课要有针对性,在恰当的时刻进行有层次的提问。一般可先由C组(学困生)来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铺垫性的问题,使其有较高的正确率以增强其学习信心,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可先由B组(中等生)回答,然后让A组(学优生)对其回答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小结和深化。
  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是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要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目的的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目的的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目的的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一15%。可见有目的的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实验过程的观察习惯:
  二是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实验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三是掌握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化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是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进行化学科学方法的指导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化学理论建立(也就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例分析、处理和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应用:在学习化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沿着这样途径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二是化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普遍应用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用比例定义化学量的方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推理、概括等等。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方法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认知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而定。作为教师,只要善于不断总结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就会收到预期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