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
【作者】 何永凤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问题设置的生活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与生活相联系,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设置;课堂内容;学习方式;生活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不容乐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了无兴趣,被动学习”等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失生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其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应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我就此做了思考。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要生活化
教育学家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习者将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直观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很好地服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挑战性的情境。它不仅仅指生活情景,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故事、游戏、操作活动、探究活动、课堂上的即时生成等都可以是有价值的教学情景。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中、从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中提炼创设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又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捆绑在教科书里,让学生死记那些枯燥的概念和公式。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数学为实际生活服务,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让学生根据买东西的生活经验自己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又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我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器情况,并填写统计表,自制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经验,如有个小组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小纸条,让他们写上自己家中所有的电器,这样就比一个个地问方便快捷得多。最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好了,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不足为奇,很多家庭已经有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了,而且有的家庭同种电器的拥有数量还不止一台。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方式要活动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经验有密切的联系,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生活。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如建立1立方米的空间的概念,我就设计了“心目中的1立方米的大小”活动,有的学生用独凳拼搭出一立方米的大小,有的学生用语言叙述或画图的方式表达1立方米的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合作伙伴“凑拼”出1立方米的大小……尽管他们的方法各异,但都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并表达出1立方米的形态。所以说,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生产过程与惊喜”的喜爱。又如: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它说成“角的兄弟姐妹”,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等,一系列有生活趣味的数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设置;课堂内容;学习方式;生活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不容乐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了无兴趣,被动学习”等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失生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其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应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我就此做了思考。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置要生活化
教育学家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习者将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直观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很好地服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挑战性的情境。它不仅仅指生活情景,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故事、游戏、操作活动、探究活动、课堂上的即时生成等都可以是有价值的教学情景。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中、从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中提炼创设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又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捆绑在教科书里,让学生死记那些枯燥的概念和公式。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数学为实际生活服务,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让学生根据买东西的生活经验自己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又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我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器情况,并填写统计表,自制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经验,如有个小组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小纸条,让他们写上自己家中所有的电器,这样就比一个个地问方便快捷得多。最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好了,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不足为奇,很多家庭已经有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了,而且有的家庭同种电器的拥有数量还不止一台。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方式要活动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经验有密切的联系,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生活。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如建立1立方米的空间的概念,我就设计了“心目中的1立方米的大小”活动,有的学生用独凳拼搭出一立方米的大小,有的学生用语言叙述或画图的方式表达1立方米的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合作伙伴“凑拼”出1立方米的大小……尽管他们的方法各异,但都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并表达出1立方米的形态。所以说,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生产过程与惊喜”的喜爱。又如: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它说成“角的兄弟姐妹”,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等,一系列有生活趣味的数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