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穿感恩教育
【作者】 崔秀梅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
【正文】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在我国,感恩是对提供帮助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是人类善良本性的流露,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人类历史生活中一直都提倡的良好品德,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是一直将这种品德传承下来。关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一方面使学生懂得了感恩父母、老师,提高了中小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学会处理并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够尊重他人并且获得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顺应新时期和谐发展的理念,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素质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带动下,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升。先进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也使得人们一味的追求现在与未来,而慢慢的忽视了历史文化,特别是青少年,大多数都不懂感恩,未正确认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适当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在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其道德修养。
一、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作为新一代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在家里父母长辈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也不用操心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也不需要去吃什么苦;在学校里老师不敢对他们太过于严厉,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忽略了他们的素质教育。长久下来,多数学生会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与他人交往,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只会培养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有着畸形的价值观的学生,他们以分数论长短,将自身的利益作为任何事情的重要的考虑因素,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没有学会感恩他人,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
二、贯穿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当今时代来讲,感恩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感恩这一词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媒体中,都是应用最广泛且频繁的一个词汇,但是面对人们当前的愈发冷漠,如,“扶不扶老人”都一度成为了及其热门的话题,整个事件给社会带来的触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对于很多事情都逐渐呈现出了一种漠不关心的心态,这也是值得教育界给予深入探究的课题。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们越来越不懂得感恩,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讲。其正处于思想价值观、情感与学习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更应该懂得感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与同学互帮互助,还要懂得怎样真正做到宽己待人
三、感恩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1、历史教学中贯穿感恩祖国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感恩祖国的题材:比如抗日将领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的故事: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坚决不下火线,壮烈殉国。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以这样的教学形式来让学生懂得感恩祖国。又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他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我们的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总是停留在口头,通过这些事迹,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的感恩情怀。古今往来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2、历史教学中贯穿感恩父母的教育
学会感恩,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中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同样应怀有感恩之心。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呢?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援引历史典故教育学生感父母之恩情,如学习“文景之治”一课时,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刘恒统治下的汉朝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史书上将汉文帝与其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趁势教育学生孝顺父母,不在于在某个特定的节日里为我们的父母在朋(下转第88页)(上接第89页)友圈里转载几篇关于母爱、父爱伟大的文章或发表一些感动母爱、父爱的朋友圈,而在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每天多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给父母打个电话,父母就能非常感动。
3、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感恩老师的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作为学生,应当懂得感念教师的恩情。但是现在的学生对老师不尊重的行为时有发生,如课堂捣乱,随意说话;背地里经常议论老师,说老师的坏话;见面时不跟老师打招呼,行同路人;老师批评时当面顶撞、谩骂,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因此在课堂上贯穿感恩教育十分必要。
如讲到“岳飞抗金”一节时,可以讲解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私塾老师周侗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且在朔望(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岳飞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还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艺都传授给我,师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人不敬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自古之先哲圣贤以身作则,虚怀若谷,其尊师重道的风范堪为后世楷模,令后人学习和景仰。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感恩教育,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对社会,永怀感恩之心,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世,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历史课堂这个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懂得承担责任,学会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2003年
[2]张芳梅,王宏波.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的渗透[J]2014年
[3]郭希云.感恩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J].金色年华:下2011年
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带动下,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升。先进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也使得人们一味的追求现在与未来,而慢慢的忽视了历史文化,特别是青少年,大多数都不懂感恩,未正确认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适当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在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其道德修养。
一、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作为新一代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在家里父母长辈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也不用操心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也不需要去吃什么苦;在学校里老师不敢对他们太过于严厉,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忽略了他们的素质教育。长久下来,多数学生会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与他人交往,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只会培养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有着畸形的价值观的学生,他们以分数论长短,将自身的利益作为任何事情的重要的考虑因素,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没有学会感恩他人,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
二、贯穿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当今时代来讲,感恩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感恩这一词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媒体中,都是应用最广泛且频繁的一个词汇,但是面对人们当前的愈发冷漠,如,“扶不扶老人”都一度成为了及其热门的话题,整个事件给社会带来的触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对于很多事情都逐渐呈现出了一种漠不关心的心态,这也是值得教育界给予深入探究的课题。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们越来越不懂得感恩,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讲。其正处于思想价值观、情感与学习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更应该懂得感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与同学互帮互助,还要懂得怎样真正做到宽己待人
三、感恩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1、历史教学中贯穿感恩祖国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感恩祖国的题材:比如抗日将领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的故事: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坚决不下火线,壮烈殉国。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以这样的教学形式来让学生懂得感恩祖国。又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他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我们的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总是停留在口头,通过这些事迹,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的感恩情怀。古今往来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2、历史教学中贯穿感恩父母的教育
学会感恩,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中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同样应怀有感恩之心。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呢?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援引历史典故教育学生感父母之恩情,如学习“文景之治”一课时,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刘恒统治下的汉朝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史书上将汉文帝与其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趁势教育学生孝顺父母,不在于在某个特定的节日里为我们的父母在朋(下转第88页)(上接第89页)友圈里转载几篇关于母爱、父爱伟大的文章或发表一些感动母爱、父爱的朋友圈,而在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每天多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给父母打个电话,父母就能非常感动。
3、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感恩老师的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作为学生,应当懂得感念教师的恩情。但是现在的学生对老师不尊重的行为时有发生,如课堂捣乱,随意说话;背地里经常议论老师,说老师的坏话;见面时不跟老师打招呼,行同路人;老师批评时当面顶撞、谩骂,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因此在课堂上贯穿感恩教育十分必要。
如讲到“岳飞抗金”一节时,可以讲解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私塾老师周侗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衣,驾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安葬他。且在朔望(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岳飞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还把他一生摸索的箭法和武艺都传授给我,师恩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人不敬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自古之先哲圣贤以身作则,虚怀若谷,其尊师重道的风范堪为后世楷模,令后人学习和景仰。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感恩教育,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对社会,永怀感恩之心,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世,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历史课堂这个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懂得承担责任,学会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2003年
[2]张芳梅,王宏波.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的渗透[J]2014年
[3]郭希云.感恩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J].金色年华:下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