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上好语文课”的想和做

【作者】 吴启英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小学)


【正文】  摘 要:俗话说:“严师出高徒”,那么“慈师不能出精英”吗?“甜药爽口也利病呀”!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能让学生怕,一怕就躲,一躲就疏远,一疏远就“伤感情”。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引导,精于组织,勤于动脑,就能让学生有事干,干好事,事干好,干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说,读,写,思”,源头活水来,我觉得这些是让语文教师肚里有“货”的有效途径。鲜活的事件,接地气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听课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感觉:原来语文这么好玩!
  关键词:敢爱;慈师;兴趣;人文精神;心灵激荡;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我是一名乡村语文教师在近三十年的小学教学生涯中,我始终有一个朴素的初心和不变的追求,那就是“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喜欢语文”。为此,我给自己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教师要有“货”;二、学生要有“事”;三、课堂要有“趣”;四、师生要有“情”。
  以下就是我的点滴想法和做法:
  一、语文教师肚子里要有“货”
  有货就是有学问,有才气,有上好语文的资本。为了有“货”,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听”。听什么?什么都可以听,语文即生活,那就从生活中“听”。语文教师应随时随地留心,用心,真心听取各方面的材料。为学普通话,听新闻,听演员台词;为了了解生活知识,听街坊邻居聊天唠嗑;为改进教学,听同行家长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教学水平,听年轻教师的课;“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倾听”,凡所能听,无所不听,这些听来的“大杂烩”。我筛选,整理,消化,吸收,语文课上自然而然“释放”出来。上课也有“话”可说,也不局限于课内知识,鲜活的事件,接地气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听课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感觉:原来语文这么好玩!
  “说”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有一张“好嘴”及一副好口才,也就是课堂上要能“讲”。要讲得恰到好处,讲的实用,讲的有趣,讲得吸引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人说过,只要“说”的好,“满堂灌”也是素质教育。为此,我抓住一切能锻炼“说力”的机会:会上积极发言,台上演讲,活动座谈,课下谈心,与家长交流……“说”是一门艺术,要练,要悟。
  “读”。语文老师必须要读书,读什么书?除了教育经典,专业读物,还要读人文书籍: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小说等,都应该抽空读读。因为教小学生,我还读大量的儿童读物,这样不仅为备课,上课积累了材料,更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度,俯瞰我们的语文课。我理解的“读”,还指教师的“朗读”能力,语文老师的“范读”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小,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模仿。教师“读”的水平决定了学生读的高度,非同小可,不练不行。这些年我特别注重“读”的训练和提升,因为我深知老师读的好,学生喜欢听,乐于学,易感动;老师不读或读的不好,课堂就没有生气,学生也没活气。
  “写”我说的“写”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勤写作,写什么?写点滴的教育教学心得,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案例,写生活随笔,写下小作文,不做作,不敷衍,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鲜,让心灵的泉水流淌。另一方面指“写”字,写硬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特别是粉笔字(板书)要规范,整洁,美观,学生能看懂,喜欢看,吸引眼球,听课的兴趣浓。甚至有心的学生还会悄悄模仿老师的字,你写不好,不误人子弟吗?
  “思”。即思考,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反思。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内容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这都是我最常反思的内容。只有反思,才能改进,只有改进,才能上出好课。虽然是老教师,但也不能消极保守,墨守成规,也要与时俱进,敢于尝试新东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始终想着要让自己的课鲜活,让小孩子乐听,乐学,有新鲜感。我觉得教师都应该拥有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
  “听,说,读,写,思”,源头活水来,我觉得这些是让语文教师肚里有“货”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课堂上学生要有“事”干
  学着做个“懒”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勤”起来,课堂上有“事”干,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给自己硬性规定;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我坚决不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我“霸占”课堂,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在我的强势下被动地听,听得垂头丧气,一节课下来,教师“累”死,学生“闲”死,真没趣。学生能干什么呢?听、说、读、写、思、评都可以干,能者多干,因“才”而干。比如字词听写,以前是我读生写,现在学生读,学生板书,谁读错了老师还能及时纠正,然后学生点评,打分,先评谁的字写的好,再评对错,错的还有其他学生改正,我只引导,不懂的,不会用的,字词提出来,仍有学生解释,交流讨论。直到弄懂会用,在下边写的,同桌互查、互评。一项听写字词,几乎人人都不闲着,因为有事干,所以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甘苦。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般也让学生到黑板上“实战”,参与者读书,思考,讨论,组织语言,表达书写,整个过程很充实,很有挑战性,有时采用男女生“对抗赛”,然后学生点评,打分,补充,我来当裁判,只作点拨,强调即可,再适时给于表扬和鼓励,“我参与我快乐”,学生都有这种感觉。
  甚至我的“事”也尝试让学生做,培养“小老师”,物色“助教”,安排“家教”,都让学生试着实践,效果不错。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锻炼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老师要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具有可塑性,表现欲是强烈的。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引导,精于组织,勤于动脑,就能让学生有事干,干好事,事干好,干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课堂要有趣味
  一个“老”教师,一群“小”学生,知识很枯燥,学生很活泼;上课时间那么长,小学生注意力很短暂,如果课堂没有趣,那么肯定没有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好的语文课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有意义就有效,有意思就有趣儿,有趣决定着有效,有趣就是课堂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感觉好玩儿,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下课后盼着第二天还想上语文课,但是不能只单纯地追求趣味而忽视效果,否则上课就成了看小品,搞笑而已,而直追求所谓的效果,一味的灌输,说教,小学生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可见有趣和有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有趣呢?我觉得老师的语言要风趣机智,让课堂活泼生动,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小学生觉得学语文就是学生活,引导学生讨论,甚至争论,让小孩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关注小孩子心理需求,找到共同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行之有效的小活动。课堂上有抢答环节,有课本剧表演,有舞蹈,有歌声,有游戏,有猜灯谜,字谜,有故事,有笑话,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从而吸引他的全身心参与课堂,逐渐培养小学生从“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的兴趣。
  这一切都要求语文老师首先要做个有情趣的人——热爱生活,爱好广泛,激情澎湃,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潇洒浪漫……
  总之,要设法让学生即受益又觉得好玩,即喜欢语文课又喜欢语文。这些“情趣”的培养,也要求老师多学习,多交流,多锻炼,多积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时常关注小品中的经典台词,俏皮话;生活中的小段子,幽默小故事;语文名师的精彩评语,课堂用语……我要求自己五十岁的年龄要有十五岁的心态,做个“老顽童”,保持一颗童心,这样既能修身养性,永远年轻,又增趣于课堂,挺好!
  四、师生之间有“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亲近老师,才能信任你,喜欢听你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任何教育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呢?
  首先,要爱学生。爱生智慧,爱生情感,爱学生的优点,也爱缺点,爱优秀的学生,也爱还没优秀的学生,即爱每个学生的每一点。特别是对“学困生”,“问题生”“留守儿童”等,跟老师关系不融洽的,要敢爱,要真爱,要理解,要包容。作为一名老师,爱品学兼优的学生,那很正常,而去爱那些大家都不“爱”的学生就很困难。因为他们更需要关注、肯定和认可,我总感觉这些孩子也不容易,就要求自己从内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对他们多关心,多照顾,多交流,多开导,多支持。我坚信我爱他们,他们也会爱我,会亲近我,会主动向我说心里话,会喜欢语文课。会喜欢上学,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变得更有温度,我不求无功,但求无愧!
  反思以前的做法,我很内疚,年轻时对学生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对一些问题学生不仅讨厌,甚至有点“恨”,指责,批评,疏远,没给过好脸色。以为,我一“恨”,“铁就成钢”,没想到不仅没成“钢”,反成了“废铁”。那时我感觉我的“小朋友”越来越少,“小冤家”愈来愈多,“敌我矛盾”激化,以及蔓延到课堂。一部分学生扰乱课堂,抵触老师,反感语文,师生关系冷淡……后来,顿悟:“恨铁不成钢”,最终只能两败俱伤。何不去爱呢?
  其次,要尊重学生,心中有学生。积极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平等才能沟通,沟通才能生情,成人之间如此,成人与孩子之间更是如此。因此,我要求自己打内心尊重每个孩子,在学生和班级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尊重的氛围,在互相尊重的环境,每个学生都有了存在感、安全感、幸福感,课堂上也充满了友爱和温暖,大家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教学的效果更明显了。教师还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能让学生怕,一怕就躲,一躲就疏远,一疏远就“伤感情”。我年轻比较严肃,总想着“震”住学生,甚至比较“狠”,学生都怕,表面上也很“听话”,语文课似乎也有效。其实学生被逼无奈,敢怒不敢言,师生间是近的,心是远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那么“慈师不能出精英”吗?“甜药爽口也利病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正是捧着善心,带着微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他的“小朋友”沟通,交流,学习呀!他温和、平易的待生态度,很值得老师学习。
  “卖啥吆喝啥”,“干啥像啥”,要干就干好,作为乡村小学教师,“上好语文课”,让乡村孩子喜欢上语文,提升语文素养,是我前行的动力。整理一下想法和做法,即与大家分享,更是自我鞭策。再回首,我心依旧,还有无尽的幸福,伴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