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助互助”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之波
【机构】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解放小学)
【正文】自我校开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处于一个非常宽松、民主、自由和积极的环境中,他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才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互助学习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组建小组是关键
由于农村班级学生少,组建四人小组比较合适,每个小组有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学困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可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中等生在优生讲解的过程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在同其他小组成员的交流中互相启发、进行思维碰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困生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做到真正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并获得情感的成功体验以及被其他小组成员认同的归属感而共同提高。强调的是小组长的选择很重要,因为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必须数学成绩好、有责任心、组织能力强。教师把对小组长的要求踏踏实实的贯彻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学生交流合作时,教师巡视发现小组长的优点及时表扬,并推荐给其他小组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醒其他小组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在合作初期每星期开一次组长会,听取他们遇到的困难,教师及时发动其他组长献计献策,最后让他们谈感受,提高组长的成就感,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得当,怎样改进等。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助能力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进行“自主互助”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因为自主学习的动机更多是内在的,自主学习者有高度的学习能动性,如果教师先教学生后进行练习,学习就会变得相对被动和依赖。合作学习是集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合作的有效,一定要让学生在合作前有所悟、有所疑、有所思,否则合作是无效的。
2、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定合作技能,也就是说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所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把合作技艺贯穿于每一次的合作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与更大的空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开放学习中去展开合作。比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学习这一内容,最终每组都要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种只限定内容与方向,不限定形式与种类的开放学习方式,学生们的合作灵活度更大。比如,有的小组着重整理了特殊分数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的规律,并举出了若干个例子。比如,有的小组着重列举了考试中出现率最高的一些分数运算特征,并对比各种练习题来说明。比如,在成果汇报与分享时,有的小组推选出了一名代表来讲台上模仿老师来进行讲解。有的小组则生成了一份结合了文字、数据、图表的文档报告以在班级上进行传阅等等。可以看出,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各个小组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合力来完成,这对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为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或是真正试着做过某一件事,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才能真正有所思,有所思才能有话想说。
4、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也许有的教师认为“自主互助”课堂上学生的说是重要的,从而把教学重点放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现象,语言要简练、精确、完整虽然很重要,但我还是认为“听”比“说”更重要。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总之,还在不断地实验,不停的尝试,自主互助式课堂也在不断地发展,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我们一定能还学生一个他们喜欢的课堂,乐学的课堂。
一、组建小组是关键
由于农村班级学生少,组建四人小组比较合适,每个小组有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学困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可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中等生在优生讲解的过程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在同其他小组成员的交流中互相启发、进行思维碰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困生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做到真正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并获得情感的成功体验以及被其他小组成员认同的归属感而共同提高。强调的是小组长的选择很重要,因为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必须数学成绩好、有责任心、组织能力强。教师把对小组长的要求踏踏实实的贯彻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学生交流合作时,教师巡视发现小组长的优点及时表扬,并推荐给其他小组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醒其他小组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在合作初期每星期开一次组长会,听取他们遇到的困难,教师及时发动其他组长献计献策,最后让他们谈感受,提高组长的成就感,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得当,怎样改进等。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助能力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进行“自主互助”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因为自主学习的动机更多是内在的,自主学习者有高度的学习能动性,如果教师先教学生后进行练习,学习就会变得相对被动和依赖。合作学习是集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合作的有效,一定要让学生在合作前有所悟、有所疑、有所思,否则合作是无效的。
2、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定合作技能,也就是说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所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把合作技艺贯穿于每一次的合作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与更大的空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开放学习中去展开合作。比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学习这一内容,最终每组都要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种只限定内容与方向,不限定形式与种类的开放学习方式,学生们的合作灵活度更大。比如,有的小组着重整理了特殊分数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的规律,并举出了若干个例子。比如,有的小组着重列举了考试中出现率最高的一些分数运算特征,并对比各种练习题来说明。比如,在成果汇报与分享时,有的小组推选出了一名代表来讲台上模仿老师来进行讲解。有的小组则生成了一份结合了文字、数据、图表的文档报告以在班级上进行传阅等等。可以看出,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各个小组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合力来完成,这对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为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或是真正试着做过某一件事,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才能真正有所思,有所思才能有话想说。
4、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也许有的教师认为“自主互助”课堂上学生的说是重要的,从而把教学重点放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现象,语言要简练、精确、完整虽然很重要,但我还是认为“听”比“说”更重要。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总之,还在不断地实验,不停的尝试,自主互助式课堂也在不断地发展,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我们一定能还学生一个他们喜欢的课堂,乐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