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吉奎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竹核初级中学)
【正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历史事件教学转向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要培养创造型入才,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取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三、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隋唐时期文化的高峰时,首先让学生背诵唐朝的诗歌,并评价作者,因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及诗歌多数都学过,这样同学们发言积极,争先恐后,所以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其次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抗日战争胜利中日签约时间时,南组和北组的同学们争论的面红耳赤各不相让,教师在小组内也参与讨论、评价,并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维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提出结论。如在讲隋朝大运河时,提问①隋朝大运河是哪一年开凿的?南北起至点在哪里?是今天的哪两座城市?②全长是多少公里?分哪几段?③开凿的目的是什么?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发挥作用的古代工程吗?类似这样的问题看似很多,但层层相扣,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分析解答问题,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开阔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了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想象猜测、不拘于框内的品格,同时也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能力。”常用方法如下:
圈点批注学习法:听课过程中要根据老师的点拨、讲析,用一套简单的符号划出相关内容,并作好简要批注。比如针对重点、要点、重要的人物和地名、重要事件等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本中进行标注,并要在课本天头、地头、空白处记写:“背景”、“原因”、“内容”、“意义”等内容以便查对。
超前预习法:就是新课之前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新课大致内容,要扫除文字障碍,对不懂的问题必须作上记号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科学记忆法可以分为三种——理解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要点,并灵活掌握;形象记忆法是用知识网络图、实物平面图附文字说明的方式等;口诀记忆法则是将相关历史知识编成口诀记忆。交给学生这些基本方法以后,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历史事件教学转向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要培养创造型入才,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取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三、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隋唐时期文化的高峰时,首先让学生背诵唐朝的诗歌,并评价作者,因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及诗歌多数都学过,这样同学们发言积极,争先恐后,所以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其次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抗日战争胜利中日签约时间时,南组和北组的同学们争论的面红耳赤各不相让,教师在小组内也参与讨论、评价,并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维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提出结论。如在讲隋朝大运河时,提问①隋朝大运河是哪一年开凿的?南北起至点在哪里?是今天的哪两座城市?②全长是多少公里?分哪几段?③开凿的目的是什么?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发挥作用的古代工程吗?类似这样的问题看似很多,但层层相扣,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分析解答问题,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开阔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了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想象猜测、不拘于框内的品格,同时也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能力。”常用方法如下:
圈点批注学习法:听课过程中要根据老师的点拨、讲析,用一套简单的符号划出相关内容,并作好简要批注。比如针对重点、要点、重要的人物和地名、重要事件等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本中进行标注,并要在课本天头、地头、空白处记写:“背景”、“原因”、“内容”、“意义”等内容以便查对。
超前预习法:就是新课之前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新课大致内容,要扫除文字障碍,对不懂的问题必须作上记号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科学记忆法可以分为三种——理解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要点,并灵活掌握;形象记忆法是用知识网络图、实物平面图附文字说明的方式等;口诀记忆法则是将相关历史知识编成口诀记忆。交给学生这些基本方法以后,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中学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