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美术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王生菊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学)


【正文】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其有效性,我们应精心设计,合理实施。本文从问题设计的目的性谈起,阐述了影响提问效度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提问;有效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手段,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思维参与,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提问成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推手。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提问,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在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问题,才可能是科学合理的,有效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美术教学,谈谈其课堂上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探究过程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何在——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一部分的提问,同样需要增强目的性。这是我们设计提问的初衷。从表面上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这样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浅层次的,仅仅出于这样的理解而设计的课堂提问必然过于简单而生硬。在认真研究新课标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提问实现更深层次的目的,达到原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了,我们航行也就有了方向。
  (一)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有效的教学,学生参与是前提,是构成教学双边的基础。而提问,就能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寓新、趣于其中,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有位老师按部就班地先提问: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提问没有在学生中产生明显的反响,书本上已有答案都没有让学生积极举手。无独有偶的是,我看到了另一位的做法是:上课时,先用白塑料瓶装了一些果汁,然后提问:“我这里的果汁虽然很好喝可很难卖出去,大家帮老师出出点子,给它设计出色彩诱人的包装,行不行?”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有趣,齐声说:“好!”紧接着我先布置大家讨论:要想果汁的包装色彩诱人,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对于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目的这一问题我则留到快下课时才提问。结果这节课在这种探究的气氛中轻松展开。
  (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完成探究学习任务,是需要学生克服困难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给予学生探究动力。而这动力就来自我们的激励。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语气语调,以及掌握好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在提问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过设疑、激趣、引思,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主动探究。
  二、影响课堂提问效度的原因探析 
  (一)课堂提问成了变相的讲述。新课标要求我们应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强调学生主体性调动。虽然这都可落实到提问手段中,但一些教师却没有这样精心设计,只是从表面上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述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例如,在设计《单色版画》时,有一位老师先从印章的原理引入,紧接着就提问: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画,可以怎么做?对于这样的提问,特别是学生在对单色版画还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况下,那这样的提问就是无效的,就没有起到提问的作用。接着,那位教师便开始了他关于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讲述。并且其过程也是以提问开始,如:什么是版画?制作单色版画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它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讲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这样的提问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能导致学生反感。
  (二)课堂提问设计过于专业化。实践表明,只有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更好地感知。过高过难的问题,只会让学生丧失信心。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年轻教师在课堂提问上不注重基于学生美术现实进行设计,导致提出来的问题太过于专业化,程式化,让学生有些摸不着头脑。新课标一再提醒我们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避免把一些理论和技能讲得过分专业。因而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认识到过分专业化的提问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会使大多数学生忘而却步。
  (三)课堂提问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美术源于生活,有效的美术教学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开始,提问也应如此,特别是问题情境的出现,更应以生活化为基础。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兴趣,还能促使他们提高探究信心。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雕塑时,创设了生活化情境,列举了三件雕塑作品,而这些作品都离学生都较远,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而那位老师开课便问:你认为它们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结果不少学生说不知道。还有一位老师在讲纸浮雕时,先让学生简单讨论了一下纸张的加工方法,接着提问:如何让纸变成立体具有一定的美感?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普遍感到难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试问:如果我们的老师设计的提问都这样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过于宽泛,那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回答问题,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美术课呢?
  凡此种种课堂提问,都不能促进学生有效思考,带来积极作用。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提问有效性,我们必须注重提问的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抽问对象的合理性、问后评价的激励性。才能达到良好效果。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平台,我们要在学生全面参与基础上上开展,就有效设计提问来调动,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冰,关于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5年。
  [2]罗英,增强初中美术课堂提问教学效率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7年。
  [3]王晓磊,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