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探究

【作者】 付仁贵

【机构】 (广东省湛江市实验中学)


【正文】摘 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英语阅读课是重要的课型之一,肩负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文化意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实践;探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实验版)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注意教学和评价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教学和评价活动中。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中英语阅读课是重要的课型之一,肩负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文化意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但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严重缺失或不足。有些教师偏重对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的讲解,过分强调句子结构的分析和对课文的翻译。而在设计问题时,多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答案大多是教师预先设置好的,学生思考的角度单一,想象空间窄,思维参与度过低,难以发散,限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任务仅局限于文本浅层信息的处理和加工,缺乏深层理解的训练,导致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下面笔者结合一节阅读教学案例,从读前导入、读中、读后三个环节,通过不同任务设计来说明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融入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伟人的品格、几位伟人的生平”,内容涉及“Elias的故事”、“ Nelson Mandela的生平简介”“威廉·廷代尔的故事”、“比尔·盖茨”等。本节课的具体上课内容是阅读(Reading)部分的文章Elias’ Story,由伊莱亚斯叙述纳尔逊.曼德拉的故事,时间是从1952年到1963年。伊莱亚斯初遇纳尔逊·曼德拉时还是一位年仅12岁的黑人少年,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非常困难时期,纳尔逊·曼德拉开办了专为黑人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帮助黑人解决困难。伊莱亚斯正是在纳尔逊.曼德拉的帮助下获得了在约翰内斯堡工作的合法权利,并第一时间加入了曼德拉领导的非洲人国民大会青年联盟,聆听曼德拉的演讲,积极参与他组织的反政府活动,为争取获得黑人与白人平等的权利而战斗。因此教学中要注重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学习伟人品格。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广东省湛江市某重点中学高一文科重点班学生,大多数学生语言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学生积极活跃,课堂参与度较高,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流畅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另外,由于学生词汇量有限,文本解读能力欠缺,对外国伟人Nelson Mandela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等背景文化知识不太了解,因此对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种族冲突、黑人为争取平等权利而进行的各种斗争等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及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一些关于人物描写的词汇和短语;
  (2)进一步训练学生略读(scanning)、猜测词义(word-guessing)、细读(closing reading)、归纳内容(summarizing)等阅读技巧,把握篇章中心内容,获取关键信息,并且能够针对阅读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认识纳尔逊.曼德拉的高贵品质,以及作为领袖任务的非凡魅力。
  本课教学难点:一是如何依托文本特点,在对文本深入分析解读中通过巧妙合理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推理判断、批判性思维等。二是学生能借助单元词汇和短语流畅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读前导入、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在三个环节中各种任务紧贴学情、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环节一:导入(Leading in )
  在本环节,笔者设计了2个导入内容:问题讨论和歌曲欣赏。上课伊始,结合Warming-up所学针对单元话题用一个讨论话题导入新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开展抢答。问题如下: what qualities does a great person have?
  在抢答过程中笔者巧妙启发,引导学生给出了大量关于伟人品质的词汇。









  然后,自然进入第二个内容歌曲欣赏:Well, all of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A beautiful song Glorious days by Beyond(光辉岁月)for you. And then answer one question: Who is the song dedicated to?
  听完歌曲后,学生轻松给出问题答案:Nelson Mandela. 然后笔者又进一步提问: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im? 让学根据单元预习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预热阶段是定基调并启动思维的关键环节。笔者通过问题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思维不断拓展。通过歌曲欣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正是思维的源泉,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环节二:读中(While Reading)
  读中环节承载着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以及对文章各段主要内容、信息等进行理解和梳理的任务,故此,笔者在本环节设计了如下任务:
  Task1: Skim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What’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
  Q2, How is the passage developed?
  学生略读文章可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当代英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展开的。课文借穷苦的黑人工人Elias的口吻讲述了南非黑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们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情况;通过标题Elias’ Story、人物、事件、时间等要素分析判断本文是一篇按时间顺序叙述的记叙文(narration)。
  设计意图:Task1:从宏观上对文章体裁、结构、事情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逻辑思维中的观察、分析等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Task 2:Scan the text and decide how many parts this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and then give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t.
  经小组讨论结果归纳如下:











  设计意图:英语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寻章摘句的层面上,还要对信息进行提炼、简化和分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思维能力。在Task1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段落大意,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思维的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中心词、主题句等重要词句。这些词句往往能反映文章主旨,展示文章脉络,对于理解和概括全文或语段具有重要作用。
  Task 3:Scan the text again and make a timeline of Elias’ life
  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抢答得出答案(斜体是学生给出的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寻读技巧完成the timeline of Elias’ life,该任务引导学生对故事发展的叙事结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落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度解读。文本只出现1946年和1963年,其他时间都要快速分析、推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抢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Task4: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Why did Elias need help?
  Q2, Why did Mandela help Elias?
  Q3, Why did Elias help Mandela?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学生通过分析Para.2所描述的Elias境况可知,Elias象其他黑人一样,家庭贫困,没有选举权,不能自己决定住处,不能得到想要的工作,从而推理判断得出Q1的答案:没有平等的权利(Elias didn’t have equal rights)。从Para.3可知,Mandela之所以帮助象Elias一样的黑人正是为了让他们获得和白人一样平等的权利( equal rights)。从Para.5推理判断可知,Elias帮助Mandela正是为了实现获得平等权利的梦想(achieve the dream of getting equal rights)。
  设计意图:该任务属于深层推理思维的训练,推理判断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句子的字面含义,而且要理解其深层含义,也就是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read between lines),并能根据证据(evidence)或事实(fact)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得到文章隐含的意思和深层的意思,也就是通过文章中的文字信息,上下逻辑关系及事物的发展变化等已知的信息,推断出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的态度和观点。该环节三个问题设计相互关联、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彻底迸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推理判断题也是目前高考阅读理解试题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属于主观题,是阅读理解中层次较高的题目,因此也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题型。推理判断题一般分为针对原文中的一两个重点(细节)进行推理判断和针对主题思想、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判断。针对细节的推断可运用略读的方法,迅速在阅读材料中确定推理依据的位置或范围,然后再进行推理判断。考查点通常是原文中话中有话的间接表达句,这些句子往往采用说半句话、打比喻、反着说、对比等方式让考生有推理的余地。所以,找针对细节进行推理判断题的答案时要特别注意原文表示对比、比较或有转折的地方,以及含义深刻、结构复杂的句子,这些往往都是出推理判断题的地方。针对主题思想进行判断时,其解题的主要依据是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环节三:读后(Post Reading)
  读后环节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以及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能力。读后活动是语言输出和反馈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口、笔头教学活动,将文本内容、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有机结合,以实现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内化和迁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故笔者在本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Debating Contest(辩论赛)
  Elias helped Nelson Mandela blow up some government buildings. Are you for or against his behaviour?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讨论后,各自选出代表辩手。先由双方一辩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然后进行了激烈地辩论。有的学生认为Elias忠诚(devoted)、勇敢(brave)、懂得感恩知恩图报(grateful),为实现获得平等权利的梦想而奋不顾身,应值得我们学习。也有学生在辩论中说Elias炸毁政府大楼的做法有些鲁莽(rash),过于暴力(violent),会伤及无辜,应受到谴责。这些说法都来自于课本Elias曾受恩于Nelson Mandela,参加了非国大组织,并参与后来的炸楼行动,但是学生却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认识。并且在辩论中针锋相对、大量运用了单元背景知识,以及词汇句型等,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设计意图:批判性是指一种有目的性地,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阅读的高层次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解码,也不是纯粹的获取信息,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已有的知识与文本的内容相联系,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解释、评价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以及对作品人文理念的鉴赏。
  该环节通过辩论活动,将文本内容、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有机结合,实现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内化和迁移,尤其是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和批判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开展辩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突破思维定势,克服程式化思维,树立批判性观点。学生在辩论中并没有认同课本说法,提出了质疑,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值得肯定的方面:教学环节,学习任务的设计环环相扣,贴近学情,通过各种任务设计,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导入自然新颖,以问题讨论和以一首“Glorious days by Beyond” 的MV 开始引入本单元话题:曼德拉—个当代英雄,利用头脑风暴复习关于伟人品质的词汇并欣赏英文歌曲,以此来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课文阅读实际设计了两个过程五个任务:一是略读,二是细读。略读设计了3个学习任务:文章大意,文章结构,各段大意。三个任务层层递进,逐步展开,宏观上对文章体裁、结构、事情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细读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时间事件the timeline of Elias’ life和问题回答,这两个任务设计都是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阅读微技能。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推理思维的能力。读后设计了一个任务Debating Contest(辩论赛),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意识。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1.对教学互动时出现的困难估计不充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 词汇量大,而课前没有先处理词汇,课堂时间有限,没有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导致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无法迅速作出反应;2.教师的课堂提问或问题设计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就本节课而言,问题的设计偏重于简单判断,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才能形成观点的问题偏少。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力求形成以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为核心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问题导思模式。
  总之,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践行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将语言教学和培养思维品质并重。在设计阅读教学任务时,应融入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制定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措施,在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的同时应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夏谷鸣,2017.英语学科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J].英语学习(教师版)(2):9-13
  [3]宋敏, 刘林峰,2016. 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设计实践探究[J].英语教师
  [4]黄维强,2017.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11):6-12.
  [5]王式街,2015.英语课堂中基于提问的思维品质培养[J].基础外语教育,(4)89-93
  [6]王 蔷. 2015.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英语教师,2015(16)
  【注: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题批准号:2019YQJK39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