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议语文课堂怎样创设情景,丰富联想
【作者】 白 莹
【机构】 (新疆兵团第六师军户农场学校)
【正文】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形、声、色的动态感知,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联想,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颇为有益。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范读,分角色朗读或录音欣赏等方式,既调动学生情感,又深入理解角色心理,揣摩角色特点,体会角色语言,将理解与表达、思维与语言、阅读与说话融为一体。录音欣赏的方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角色情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深受感染。这些阅读形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教学,教师从介绍背景中引探“钓鱼钩”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说钓鱼钩是金色的?这种悬念,吸引读者探究、深思、联想,初步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再配以课文朗读录音带,结合挂图进行观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学生脑海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长征途中,老红军将三位小红军送出草地而光荣牺牲在草地边缘的悲壮图。情境设置,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老红军油然而生的敬意。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人物定格,情感换位,挖掘人物思想内涵,学生思想感情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同时让学生讨论文中老红军所说的话,体会老红军的精神实质,逐步深入地从朗读中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反复朗读“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句子,启发学生联想“金色的鱼钩”象征着什么?“金色的光芒”暗喻什么?每当人们看到鱼钩就想起老班长的动人事迹,从动人的故事中受教育,进而产生对老红军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老红军高大形象和金子般的闪光思想得以升华。因此,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情趣,提高课堂效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拓宽思路
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连接千载。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接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巧用讲故事或影视情节,勾勒画面等教学手段,拓宽教学内容背景,使学生思维、想象、表情朗读连贯一致,积极性很高,不仅有利知识掌握,还可以丰富学生联想,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内容《长征》一文,采用影视与讲故事、观察挂图相结合的方法,跟学生讲《抢渡大渡河》故事,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片,借助图片,恰到好处展示:茫茫草原、巍巍群峰、冰雪覆盖的画面,展现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全景,由此联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顽强无畏的精神。再依次出现幻灯片,从观察中联想红军“翻五岭、爬岷山、渡金沙、夺泸定”历尽艰难险阻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含义,体会红军面对连绵起伏、高大雄伟的群峰却视为微波细浪及小泥团在脚下翻滚,突现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魄,联想出“红军远征艰难跟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并对“不怕”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又引从“云崖暖”中扩展思维,启发联想,讨论“云崖”指什么?“暖”表现了什么?“铁索”指什么?“寒”表现了什么?从“云崖暖、铁索寒”中联想到什么?学生在观察与理解中用“暖”与“寒”作对比联想红军长征的喜悦与惊险悲壮心情。从“喜”中联想到红军经历了千辛万险后取得胜利的愉悦、欢乐的心情。通过整体画面到部分画面的感受,形象思维,联想到抽象思维的升华,增强了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语言与联想融为一体,达到了入情入境、入诗入画的境界。联想贯穿于教学始终,对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三、抓住特征
抓住事物特点,细腻品位是深入体会课文中心的关键。怎样品位?不同的课文,选择品味语言的角度不同,重点也不同。品味语言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等进行引导。比如有的抓重点、难点词句体会,有的抓意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有的可抓对话品味,有的可抓内容精彩之处,有的可抓典型语言。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紧扣桂林山“奇、秀、险”的景物特点,与写泰山、香山的景物特点相比较,围绕漓江“清、静、绿”的景物特点与大海、西湖景物特点相比较,采用比喻、排比、比拟等手法,把“奇峰、怪石”形态和“水如翡翠”的色彩淋漓尽致的雕凿出来,细腻品尝桂林山水的特点,逐词逐句精读,评品山“奇”在哪儿?“秀”在哪儿?“险”在哪儿?学生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回答。有的说“奇”是“怪”—形态多姿,举出“像……像……像……”有的说“拔地、不相连”与一般山相比不同。这样既激发了情趣又激发了思维。学生抓住了景物特点,品位出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奇的特征清晰地显现出来。当教师引导学生津津有味欣赏“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时,桂林山清水秀、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的美丽风光倒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江南水乡绚丽的景色,仿佛置身于舟筏碧波之上,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妙”之中,与作者情感共鸣。深切地品味出桂林山水名不虚传,却有“甲天下”的美称。
通过品字赏句,扩展联想,使桂林山水景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景物特点的表达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抓事物特点的思维想象力,在想象中品位,在品味中悟情,更深刻地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中心。
总之,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不仅帮助学生很好理解课文内容,揭示思想内涵,而且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展开丰富联想,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含义,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景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范读,分角色朗读或录音欣赏等方式,既调动学生情感,又深入理解角色心理,揣摩角色特点,体会角色语言,将理解与表达、思维与语言、阅读与说话融为一体。录音欣赏的方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角色情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深受感染。这些阅读形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教学,教师从介绍背景中引探“钓鱼钩”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说钓鱼钩是金色的?这种悬念,吸引读者探究、深思、联想,初步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再配以课文朗读录音带,结合挂图进行观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学生脑海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长征途中,老红军将三位小红军送出草地而光荣牺牲在草地边缘的悲壮图。情境设置,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老红军油然而生的敬意。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人物定格,情感换位,挖掘人物思想内涵,学生思想感情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同时让学生讨论文中老红军所说的话,体会老红军的精神实质,逐步深入地从朗读中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反复朗读“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句子,启发学生联想“金色的鱼钩”象征着什么?“金色的光芒”暗喻什么?每当人们看到鱼钩就想起老班长的动人事迹,从动人的故事中受教育,进而产生对老红军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老红军高大形象和金子般的闪光思想得以升华。因此,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情趣,提高课堂效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拓宽思路
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连接千载。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接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巧用讲故事或影视情节,勾勒画面等教学手段,拓宽教学内容背景,使学生思维、想象、表情朗读连贯一致,积极性很高,不仅有利知识掌握,还可以丰富学生联想,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内容《长征》一文,采用影视与讲故事、观察挂图相结合的方法,跟学生讲《抢渡大渡河》故事,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片,借助图片,恰到好处展示:茫茫草原、巍巍群峰、冰雪覆盖的画面,展现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全景,由此联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顽强无畏的精神。再依次出现幻灯片,从观察中联想红军“翻五岭、爬岷山、渡金沙、夺泸定”历尽艰难险阻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含义,体会红军面对连绵起伏、高大雄伟的群峰却视为微波细浪及小泥团在脚下翻滚,突现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魄,联想出“红军远征艰难跟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并对“不怕”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又引从“云崖暖”中扩展思维,启发联想,讨论“云崖”指什么?“暖”表现了什么?“铁索”指什么?“寒”表现了什么?从“云崖暖、铁索寒”中联想到什么?学生在观察与理解中用“暖”与“寒”作对比联想红军长征的喜悦与惊险悲壮心情。从“喜”中联想到红军经历了千辛万险后取得胜利的愉悦、欢乐的心情。通过整体画面到部分画面的感受,形象思维,联想到抽象思维的升华,增强了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语言与联想融为一体,达到了入情入境、入诗入画的境界。联想贯穿于教学始终,对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三、抓住特征
抓住事物特点,细腻品位是深入体会课文中心的关键。怎样品位?不同的课文,选择品味语言的角度不同,重点也不同。品味语言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等进行引导。比如有的抓重点、难点词句体会,有的抓意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有的可抓对话品味,有的可抓内容精彩之处,有的可抓典型语言。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紧扣桂林山“奇、秀、险”的景物特点,与写泰山、香山的景物特点相比较,围绕漓江“清、静、绿”的景物特点与大海、西湖景物特点相比较,采用比喻、排比、比拟等手法,把“奇峰、怪石”形态和“水如翡翠”的色彩淋漓尽致的雕凿出来,细腻品尝桂林山水的特点,逐词逐句精读,评品山“奇”在哪儿?“秀”在哪儿?“险”在哪儿?学生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回答。有的说“奇”是“怪”—形态多姿,举出“像……像……像……”有的说“拔地、不相连”与一般山相比不同。这样既激发了情趣又激发了思维。学生抓住了景物特点,品位出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奇的特征清晰地显现出来。当教师引导学生津津有味欣赏“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时,桂林山清水秀、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的美丽风光倒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江南水乡绚丽的景色,仿佛置身于舟筏碧波之上,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妙”之中,与作者情感共鸣。深切地品味出桂林山水名不虚传,却有“甲天下”的美称。
通过品字赏句,扩展联想,使桂林山水景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景物特点的表达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抓事物特点的思维想象力,在想象中品位,在品味中悟情,更深刻地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中心。
总之,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不仅帮助学生很好理解课文内容,揭示思想内涵,而且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展开丰富联想,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含义,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