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资源”的有效运用

【作者】 高金根 刘爱兰

【机构】 (安徽省铜陵市钟鸣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与错误相伴的过程,“错误”是小学数学课堂永恒的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灵活、巧妙地加以利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题资源;有效运用;方法;措施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可见,教师有效利用错题资源既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敢于暴露数学知识的缺陷,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出错的“机会”,通过这些错误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错误中加深记忆和理解,从而将错题资源变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工具。
  一、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补充,如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的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严格的程序。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
  另外,要将数学问题转换为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知识难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会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数学情境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举个例子,“一个篮子里有四个苹果,小朋友又往篮子里扔进两个苹果,篮子里一共有几个?”在解决这种问题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文字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四个苹果”用数字“4”来表示,“又扔进”用符号“+”来表示,“两个”用“2”来表示,整个问题的意图是“4+2=?”运用这样的转换方法,学生就会很容易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计算出来。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回归到基本问题。比如,“79×68+79=?”那么可以这样变换位置“79×(1+68)=?”,这样一来,复杂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此外,将图形与数学问题进行结合,往往会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因此,教师善于借助生活实际,将数学问题转换为生活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和解答数学难题,同时也让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例如:“猪圈里有一群猪,第一次跑出来总数的 2/5,第二次跑出总数的 1/3 少12 只,这是猪圈里还有24只,两次一共跑出去多少只猪?”很多学生注意力可能集中在“2 /5”、“1 /3”,而忽视掉较为关键的信息“少12 只”。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日积月累的仔细审题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事先审题仔细的好习惯。在具体的课堂训练措施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导学生在审题时划出重点有用的数学信息。此外,可以通过画简图的形式,将题目中所获得的数学信息及逻辑关系表现出来,将题干中复杂的数学关系通过线段、符号等信息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梳理逻辑信息,看透问题的本质,明确解题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简化问题的能力。
  四、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是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我们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同时我们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如小学数学中的一道例题:“小明看一本100页的书,他每天看15页,看了6天后还剩多少页?”教学时我把问题改为:“看了6天后有没有看完?”这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学生在解答时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改,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们来到操场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指出不同的方向。5分钟后,重新集合整好队伍。让学生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在这以前,肯定有个别同学对这些方位还有些模糊,但在小组的学习中,他们互相受到启发和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小组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基础教学内容并不是很复杂,首先便是要让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周边的生活例子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培养学生们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举一反三。比如说2/4=1/2,那么3/6也等于1/2,或者说2/6等于1/3,再比如,5×10会等于50,那么反过来50除以5就可以等于10,这就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了周长后,我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长方形的菜地,长8米,宽4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请问篱笆要多长?”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学生的兴趣、好胜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都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有的直接把4条边的长度加了起来;有的先算2条长的长度,再算2条宽的长度,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加起来;还有的先把1条长和1条宽加起来,再乘2。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教时、分、秒的认识时,课前教师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小白兔说:“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小动物们在森林里举行田径运动会,在800米决赛中,小狗跑了1分40秒,小猴跑了100秒,小狗说自己跑得快,小猴说自己跑得快,两个小动物争议不休。到底谁跑得快呢?哪位同学能帮助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听完录音后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剌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的欲望。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我们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这样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学学科的教学需要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严谨、缜密的文化基础上,要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健康生活,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汪勤.如何有效运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J].亚太教育,2016(23):158. 
  [2]程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学习(上旬刊),2012(9):182. 
  [3]陈国活.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利用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7(7):60-63. 
  [4]高艳芳;高军刚.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年03期.
  [5]刘建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J] .小学教学参考,200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