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谈小学科学课程如何进行改革
【作者】 阿依努·哈力汗
【机构】 (新疆裕民县吉也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
【正文】 科学课程价值目标的追求,强调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科学课程教师要成为探究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和评价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综合培养”、“过程研究”、“科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科学的发展,要求社会成员知道科学是什么,如何学科学、用科学,知道科学如何为社会服务。科学课程内容往往是学生曾经或正在亲身经历的学生身边的事物或现象,这种内容的编写容易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促进他们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因此,科学课程教学是在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已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科学课程教学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前提下,才能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3.科学创新思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创新贯穿着科学探究过程的始终,涉及到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它既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过程。我们不难得出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时代创新精神课程的结论。
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标准》提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从科学课程总目标看,科学课程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课程;从科学课程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看,科学课程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关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应是一名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师。
5.综合培养的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选材的立体性、知识内容的近源性、问题探究的趣味性、探究过程的可操作性、课后活动的创造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面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标准,科学课程教师在具有一般施教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实践能力。
(1)探究活动设计、创新能力
在活动探究主题确定的前提下,对于探究活动要素的建构、基本过程的设计给教师的创设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它包括确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方式、制定活动计划、确立活动评价方式、准确活动资源等系列工程。这种对探究活动的整体设计,本身就孕育着创造性。科学课程教师不单要具备高水平的设计能力,还应在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形式、活动氛围的创设、活动情感的激活及活动资源的合理开发等方面体现创新精神。科学课程教师只有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创设,才能实现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2)探究活动中角色交往能力
在科学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探究活动的本身就对传统教学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在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不再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探究活动的本身在就孕育着创造和创新性,教师不可能再是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的绝对权威,而是要在和学生建立平等参与、协同合作、交互影响的新的角色关系下共同进行探究活动。为此,科学课程的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观念,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注重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角色交往能力的养成和磨练,逐步形成在探究活动中角色交往能力。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感性化;它能使教学内容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它能做到图文兼顾、声情并茂,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它能针对学生能力的差距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它还能为小学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拓了广阔天地。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使科学探究活动如虎添翼,它将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扩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
(4)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
科学课程的学习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模式的学习,它的每一项活动主题的确立、探究活动的整体设计,了解该主题的心理趋向,是否激发了他们进行探究活动并使该活动向最终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在探究活动氛围及学生互动的创设中,教师要考虑到小学兴趣是否得到满足、情感是否得到体验;在探究活动重点和难点的设置中,教师要充分预测到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问题,因为意志品质是学生朝着自己确立的目标,积极自觉组织自己的行为的心理过程。而探究活动重点和难点设置的可接收性,是探究活动能否终极的至因,也是小学生获取探究成就感的关键,这是自信、自强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
(5)科学评价的能力
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意见;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对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教学效率的评价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所谓评价的全面化,就是要求科学课程教师在评价中,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科学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多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要求科学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对科学课程的评价,教师还必须侧重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评价具有全程性。
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在教师必须转换过去那种在评价中充当的裁判员角色,成为在评价中自评与他评、主导与调控、借鉴与创新的多维整体评价体系的实施者,具有科学评价能力是合格科学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科学的发展,要求社会成员知道科学是什么,如何学科学、用科学,知道科学如何为社会服务。科学课程内容往往是学生曾经或正在亲身经历的学生身边的事物或现象,这种内容的编写容易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促进他们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因此,科学课程教学是在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已用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科学课程教学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前提下,才能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3.科学创新思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创新贯穿着科学探究过程的始终,涉及到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它既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过程。我们不难得出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时代创新精神课程的结论。
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标准》提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从科学课程总目标看,科学课程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课程;从科学课程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看,科学课程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关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应是一名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师。
5.综合培养的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选材的立体性、知识内容的近源性、问题探究的趣味性、探究过程的可操作性、课后活动的创造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面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标准,科学课程教师在具有一般施教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实践能力。
(1)探究活动设计、创新能力
在活动探究主题确定的前提下,对于探究活动要素的建构、基本过程的设计给教师的创设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它包括确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方式、制定活动计划、确立活动评价方式、准确活动资源等系列工程。这种对探究活动的整体设计,本身就孕育着创造性。科学课程教师不单要具备高水平的设计能力,还应在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形式、活动氛围的创设、活动情感的激活及活动资源的合理开发等方面体现创新精神。科学课程教师只有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创设,才能实现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2)探究活动中角色交往能力
在科学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探究活动的本身就对传统教学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在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不再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探究活动的本身在就孕育着创造和创新性,教师不可能再是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的绝对权威,而是要在和学生建立平等参与、协同合作、交互影响的新的角色关系下共同进行探究活动。为此,科学课程的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观念,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注重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角色交往能力的养成和磨练,逐步形成在探究活动中角色交往能力。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感性化;它能使教学内容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它能做到图文兼顾、声情并茂,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它能针对学生能力的差距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它还能为小学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拓了广阔天地。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使科学探究活动如虎添翼,它将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扩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
(4)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
科学课程的学习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模式的学习,它的每一项活动主题的确立、探究活动的整体设计,了解该主题的心理趋向,是否激发了他们进行探究活动并使该活动向最终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在探究活动氛围及学生互动的创设中,教师要考虑到小学兴趣是否得到满足、情感是否得到体验;在探究活动重点和难点的设置中,教师要充分预测到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问题,因为意志品质是学生朝着自己确立的目标,积极自觉组织自己的行为的心理过程。而探究活动重点和难点设置的可接收性,是探究活动能否终极的至因,也是小学生获取探究成就感的关键,这是自信、自强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
(5)科学评价的能力
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意见;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对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教学效率的评价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所谓评价的全面化,就是要求科学课程教师在评价中,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科学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多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要求科学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对科学课程的评价,教师还必须侧重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评价具有全程性。
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在教师必须转换过去那种在评价中充当的裁判员角色,成为在评价中自评与他评、主导与调控、借鉴与创新的多维整体评价体系的实施者,具有科学评价能力是合格科学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