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些思考
【作者】 章敏华
【机构】 (贵州省贵阳六中)
【正文】摘 要: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知识迁移能力是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本文试图寻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些途径和方法,并尝试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这些想法的工具和手段,对教育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和帮助。
关键词:知识迁移;迁移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刚讲解过的数学知识、题目或方法,一转眼功夫,再做相似的问题时就会觉得困难。这种现象无论对于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简单归因于学生不够认真或审题不清等,这种泛泛而论式的“武断”结论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并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过程中缺乏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和负迁移(干扰作用)两种类型,平常所说的迁移大多是指正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那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
一、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不少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数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而不理解数学符号或公式所表示的意义或方法,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组合或词句,其结果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即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当有意义地理解知识时,知识通常能保持较长时间,也通常能在多种情境与途径中使用它们。这些均需要改变传统的“收录”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建构,实现有意义学习,从而为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
2.构建认知结构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3.“归类”问题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归类”是指将问题纳入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内化这个新问题。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数学学习迁移受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制约,这种概括水平越高,迁移效果越大,“归类”的能力越强。因此,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把概括停留在低层次上,而要努力提高数学知识的概括水平。例如,在学习方程实根的几何意义(即零点)时,一般都解释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进一步可把轴所在的直线看作函数的图象,这样更一般地把方程的实根,解释为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显然,后面的观点更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
二、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
1、在知识整理中迁移
“为了除掉蜜汁的水分,蜜蜂还要不断鼓翅扇风,使水分蒸发掉,最后成为浓稠的蜜糖。知识体系也是这样,经过多次‘浓缩(反思)’才能酿出来,从而由认识事物的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进行知识的整理,逐步形成点、线、面、体交织的知识网络体系,使之发生正向迁移。
2、在知识比较中迁移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了解事物的相异和相似之处,就可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所学知识的异同,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新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在“双曲线”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与“椭圆”的异同进行比较教学,这样既可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学习之间的积极迁移。
3、在问题情境中迁移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量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相链接,有利于学生建构和优化知识结构,形成清晰的陈述性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层次,使学生能不断地修正、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和转换,使知识迁移得以顺利进行。问题情境的呈现要充分利用图示、图表、图像、实验等直观手段和方法,便于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加工,促使他们从直观性的概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可以有效促进迁移。
4、在变式练习中迁移
事实上,“变式”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外,通过“变式”,使学生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从旧的知识中抽象出可以迁移的知识,并利用所构建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从直观性的概括过渡到抽象的概括,提高知识迁移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知识体系,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全面培养和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各种迁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义元,谈知识迁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数学》,2011(10):8-10.
[2]岳淑泉,谈知识迁移与教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100-102.
[3]冯春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广西百色教育网.
[4]张倩,基于知识表达的迁移学习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3.
关键词:知识迁移;迁移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刚讲解过的数学知识、题目或方法,一转眼功夫,再做相似的问题时就会觉得困难。这种现象无论对于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简单归因于学生不够认真或审题不清等,这种泛泛而论式的“武断”结论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并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过程中缺乏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和负迁移(干扰作用)两种类型,平常所说的迁移大多是指正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那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
一、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不少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数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而不理解数学符号或公式所表示的意义或方法,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组合或词句,其结果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即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当有意义地理解知识时,知识通常能保持较长时间,也通常能在多种情境与途径中使用它们。这些均需要改变传统的“收录”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建构,实现有意义学习,从而为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
2.构建认知结构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3.“归类”问题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归类”是指将问题纳入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内化这个新问题。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数学学习迁移受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制约,这种概括水平越高,迁移效果越大,“归类”的能力越强。因此,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把概括停留在低层次上,而要努力提高数学知识的概括水平。例如,在学习方程实根的几何意义(即零点)时,一般都解释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进一步可把轴所在的直线看作函数的图象,这样更一般地把方程的实根,解释为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显然,后面的观点更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
二、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
1、在知识整理中迁移
“为了除掉蜜汁的水分,蜜蜂还要不断鼓翅扇风,使水分蒸发掉,最后成为浓稠的蜜糖。知识体系也是这样,经过多次‘浓缩(反思)’才能酿出来,从而由认识事物的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进行知识的整理,逐步形成点、线、面、体交织的知识网络体系,使之发生正向迁移。
2、在知识比较中迁移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了解事物的相异和相似之处,就可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所学知识的异同,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新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在“双曲线”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与“椭圆”的异同进行比较教学,这样既可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学习之间的积极迁移。
3、在问题情境中迁移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量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相链接,有利于学生建构和优化知识结构,形成清晰的陈述性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层次,使学生能不断地修正、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和转换,使知识迁移得以顺利进行。问题情境的呈现要充分利用图示、图表、图像、实验等直观手段和方法,便于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加工,促使他们从直观性的概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可以有效促进迁移。
4、在变式练习中迁移
事实上,“变式”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外,通过“变式”,使学生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从旧的知识中抽象出可以迁移的知识,并利用所构建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从直观性的概括过渡到抽象的概括,提高知识迁移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知识体系,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全面培养和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各种迁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义元,谈知识迁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数学》,2011(10):8-10.
[2]岳淑泉,谈知识迁移与教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100-102.
[3]冯春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广西百色教育网.
[4]张倩,基于知识表达的迁移学习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