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龚章林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新园小学)


【正文】小学生到了高年级后,学习的重点逐渐从“字、词、句、段”转变为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要学习把完整的文章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然后在理解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能把这几个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而弄清整篇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文章的主题。
  从“字、词、句、段”的学习转换到对整篇文章的独立理解,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破茧而出的过程。学生总会经历:从最初的茫然不知所措——慢慢找到一点点的眉目——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总结文章主题八九不离十。一般来说,经过五、六年级的学习,多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而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训练的话,多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在阅读一些不算太难的文章时,也能把文章主题看个八九不离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首先“字、词、句、段”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学生掌握的“字、词、句、段”达到一定的量,阅读整篇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才不会太多,这样的话,在字典的帮助下学生才可以通读全文,把文章的表面意思弄清楚。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有时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只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就能理解整段文章或者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六下?各具特色的民居?,通篇课文,只要把握住几个关键词:各具特色,土楼、竹楼。就可以大致弄清楚整篇文章的内容了,土楼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名土楼;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名竹楼。土楼有自己的特殊功效、作用、建筑特点;竹楼也有自己的特殊功效、作用、建筑特点。所以说是各具特色的民居。
  第三,利用文章中心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有许多文章是有中心句的,只要抓住那点明中心的一个句子,也就抓住了文章主题。例如六下的?手指?,文章最后一个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在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句子,其实也就和本篇文章的主题相去不远,这个句子放在篇末,起到一个点题的作用,像?手指?这样的文章还有不少,只要抓住了中心,也就基本抓住了文章的主题。
  第四,学会串联故事内容,把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自然跃出纸面,例如六上?少年闰土?中闰土的外貌、闰土捕鸟的技能、闰土海边看瓜捡贝壳、刺猹。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后,一个朴实、勤劳的乡村少年形象,顿时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技能培养,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扫清了识字障碍,又能抓住关键词语,找出中心句,进而串联起整片文章的内容。那么,总结出文章主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只是这个能力的提升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吸引到文章的故事情节里、让学生的眼睛盯住书本、让学生的心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学生的大脑却又时刻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自然也就看到了作者写文章的本意,即俗话所说的把死书给读活了,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