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作者】 闻灵芝

【机构】 (浙江省慈溪市新浦初级中学)


【正文】  郭沫若老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探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科学,我们要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今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开展科学教学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堂中,老师要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我们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中去,了解他们得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再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同时,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时容易被忽视得学生,要给予更多得关注.?
  例如,在上《长度得测量》一课时,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测量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的长度。我发现,多数学生是将零刻度对准物体的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2厘米处。“你们是怎么量的?”我问,学生纷纷站起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却没有举手。我就直接走到他身边:“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想要叫你。因为你的方法和大家不一样。”于是那位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除了鼓励他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
  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来自老师的时候,碰撞就会更加地强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
  二、课堂中,我们要做一个知识的引导者,从而把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的探究过程
  “给”永远是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教师习惯于直接“给”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
  例如:在力的测量教学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及使用过程中注意的要点时,我没有直接的告知学生,而是选择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解剖”工作。首先我给他们设置疑问“弹簧测力计上有些什么结构,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逐一认识了它的各个结构,而在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有人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结构,有学生站起来说“这里面还有弹簧”,这时同学们突然意识到这个“内脏器官”,于是这时大家就开始想“神秘的它有什么用呢?”于是我开始引导他们去回顾上一个课堂实验“弹簧的弹力”,结合这个实验思考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学生在不断的推敲过程中找到了答案。由于测力计的结构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索交流获得的,而使用过程中的要点也在探索中得到了归纳总结,从而掌握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的,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
  三、课堂中,我们要有效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地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地机会,目的是培训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我们要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应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同时小组讨论时,我们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以提高讨论地效果。
  四、课堂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的导师
  兴趣可以遇到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去获得学习的成功。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
  (1)将学生熟知的故事、歇后语等内容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有新的认识,如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穿插在阿基米德定律的学习当中,在熟悉的故事中学习新的知识。
  (2)采用“换面孔”法进行科学教学,主要是把图形、图表、模式或实物与文字描述相互转化。例如,当我讲月相的形成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一半涂黑的乒乓球代替月球,用人代表地球来演示月球绕日公转,利用这些材料形象逼真的显示了这个自然现象,陶冶了学生的性情,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一节的知识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将学生不知道的故事片段、科学成就等内容引入教学之中。例如,当讲“条件反射的概念”时,简单地讲述了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事中包含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学生兴致很高。
  通过这些方法加上自己热衷于科学知识应用研究,热衷于科学教学,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科学的强烈兴趣,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
  总之,新课程下,我们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地能力,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地传统教师者形象;要有机地整合学生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从而达到理想地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