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苏三妹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  摘 要:音乐教育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的价值在于表现和聆听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聆听和吟唱中体验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学生健康高尚审美情操的培养提供帮助。本文先简单分析了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浅析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希望能为音乐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策略;情境教学;情感培养
  情感是组成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表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一种情感表达形式,通过表现情感来引起人们共鸣。音乐是艺术的情感表现,是展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过程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由于中小学生尚处于蒙昧之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的审美情感、思想情感、道德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各方面来培养和促进中小学生丰富而健康、积极而向上的情感。怎样更好的发挥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呢?
  一、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生活。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还处于构建阶段,因此,情感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当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请让音乐响起来吧。”这句话形象的告诉我们,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也更容易地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使人心境平和、舒缓,激烈、快速和强劲的音乐使人心情激动、兴奋,而下行的旋律又会让人忧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动听的音符更加能够与学生开展沟通理解,使学生在不同音调、音色表达的不同情感中,让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用,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小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一种熏陶,一种滋养,让他们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的不断地受到情感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也最适合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培养审美情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挖掘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对音乐中美的因素的鉴赏力及表现力。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在悠扬的演唱结束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这些美丽的景色,老师轻轻的朗诵:舞动的船桨、粼粼的波浪、白塔、绿树、红墙、还有树上的夕阳,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学生把歌声唱的更加悠扬、更加优美,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调动,让学生逐渐懂得欣赏美、发现美,并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
  2.升华情感情操。音乐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注重音乐价值理念的不断优化,尽可能的创设积极健康的情感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如:在欣赏《歌唱祖国》的过程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有力的节奏,铿锵的演唱中,联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感受新中国广大人民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老师还要结合着历史的讲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奋发图强。又如,在欣赏《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时,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优美感人的旋律中,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以及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让学生把对老师的无限的爱和崇敬铭刻在内心深处。再如,学生学习《大海》这一首歌的时候,教师就要融入温柔的歌曲旋律,分析其甜美的情感结构,引导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的美好。基于钢琴音乐意境的渲染,教师可以赋予音乐较多的独特功能,比如说对于《国歌》的学习,学生就要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感受抑扬顿挫的旋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其内在的情感。在学习《桔梗谣》的时候,教师要学会营造良好的歌曲情境,尽可能的做好学生的思维的有效性分析,并结合语言,突出情感的升华。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挥好自己的手势和语言特色的价值,利用这些条件更好的创设教学的意境,吸引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只有真正的吸引到学生的兴趣以后,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去,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学生的主动探索往往能够让学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更加的深刻。
  3.培养道德情感。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情感包括品德修养、理想及传统观念等内容,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学生学唱、欣赏歌曲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内涵,因地制宜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在学习《摘草莓》、《小红帽》、《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轻快、活泼的抒情歌曲中树立尊老爱幼的优秀品德,以及在流畅的曲调当中,在善良可爱的主人公形象下,激发孩子对美好情操、善良品德的追求。在《咱们从小讲礼貌》的歌曲当中,要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的教育。在《拾稻穗的小姑娘》的歌曲当中,让学生用甜美的声音和欢乐的心情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道德品质。在《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歌曲中,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是成长中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老师一定要注意通过音乐教学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采取“移花接木”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循循善诱,切忌空洞的说教?,从而达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孩子的心灵,为培养正常健康的心理,良好完整的人格以及美好高尚情感。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更应该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