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欣赏优美旋律,培养爱美情操——浅谈农村音乐教学所感

【作者】 刘 艳

【机构】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涌泉中学)


【正文】学校教育是培养世纪人才的地方,记得有位名人说过“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让音乐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今天我也要充分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发展创造性思维。使音乐教学起到浇灌学生心灵的作用。音乐欣赏课是中学音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艺术教育课,目前,由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通过的教科书详细的介绍了大批古今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为的是让学生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同时,提高音乐审美情趣,领略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中获得美的教育。
  然而,这个目的在农村学校是达不到的,因为农村学校没有这种环境,一些必备的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许多学生厌烦音乐欣赏课,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在多媒体的教学和校园网络建立的今天,教师需要更新授课方式,学生需要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观赏音乐作品,因此,探索补充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新颖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深化教学。
  目前,音乐欣赏课的基本教学是参与与创造模式的基本特征,教学对象——面向全体同学,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动,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样;教学环境——和谐愉悦共振。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生刚刚接触一首新作品,还不能对作品做出什么评论,只要求学生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播放音乐时,教师与学生都要进入“倾听”音乐状态。不说话,不东张西望,目的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揭开课题,介绍作品的题材,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图片影像,从视觉到听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倾听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例如: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作品,是什么风格?什么情绪等等,听、看完之后再提问,让学生谈对作品的总体感受,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做到再创造,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影视文艺节目例子,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会引用和举例,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促进了他们对祖国艺术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关注。在教学中,经常借助中央电视台我国传统节目上演文艺节目,让学生讨论分析节目形式,题材和认识著名艺术家等等,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争先恐后的发言,烘托出课堂活跃的气氛,设置出一种有趣和发展形象思维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学习民乐合奏《江河水》一课时,学生们看了书上的解释和听了录音片段,当时什么感觉都没有,那是他们对作品的创作的历史背景,不了解,不知如何去体验和感受乐曲,听不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这时,我将精心准备剪集的江河水歌词深情的朗诵了一遍,此刻,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感到同学们的心正随着那波涛汹涌的江水起伏着,为主人公悲苦的命运不平而强烈的表现出来,朗诵一完毕,啥时雷鸣般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学生很受感染,同时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开始寻找对乐曲的感觉,想象力也活跃起来。我告诉学生,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是有组织的乐音,这些乐音及丰富的音响,如同内容,以形式的合并体,在音乐上往往透过形式内容烘托的更突出,甚至有时会令人感到形式超越内容的表现形式,意义又反过来凸显了其深刻的内涵,那么《江河水》这首音乐曲,在趋势上应怎样分析它的旋律,进行又是怎样的音响,色彩如何?他要开启人们思想感情的内涵是什么?同学们借助歌词去想象,去寻找理想答案,这节课我并没有做过多讲解,而是组织学生参与欣赏;一联想,一议论,一表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全部解决。
  这一切使我体会到,如果教学中,对尚不理解的东西一味硬灌而不想法引导,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没有热血的情绪,又谈何提高审美能力?是啊!音乐是一切教育中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一门有生艺术,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突破口,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开展,愿音乐教学充分起到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去实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