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价值
【作者】 催吉卓玛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下藏科乡中心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起步阶段,这时的数学思维行为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长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理特点就决定了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以一种教育方式,实现具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实现现实生活和抽象数据的结合这是让小学生度过思维转变过渡期的重要手段,而兼有文学和数学综合特点的数学文化就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因此本文探讨的重点就是将数学文化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所在和实现策略。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思想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课堂的应用意义
1、数学文化可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变
由于直接为小学生构建数学思想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通过数学文化建设就是重要的手段,它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具象思维作为课堂的开端,在文化传播中逐渐引入数学概念和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在初次引入圆周率π时,学生肯定会觉得陌生,这时,教师可先介绍π的定义,然后介绍我国历史上的数学家对π的探究历程,比如祖冲之的故事,在该过程中逐步进入到数学课堂,可实现平缓有效的思想过度。
2、数学文化本身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基本都是基于数学发展史总结出来的一种文化,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这往往能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的积极性,这是传统的数学课堂直接使用数学概念和数据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实现数学文化教学,也是提升数学课堂学生接受效率的重要手段。
3、通过数学文化可直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掌握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效果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而采用数学文化作为引导,可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广义上来看,一道普通的应用题就是先介绍了一个简短的数学文化故事,所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文化故事直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可行的,比如在进行简便运算之后,教师可引入高斯计算从1累加到100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到数学数据的奥妙,掌握这种变换的思想,就是培养数学的变换思维。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
1、培训学生独立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文化是逻辑与文字的巧妙结合,它一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理解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本身又较强的文字阅读能力,这即是所谓的数学阅读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在文字阅读的同时还能脑海中构建数学逻辑,该能力可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广泛阅读得到锻炼,在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建立专项的数学文化阅读活动,比如开展“发现数学背后的故事”活动,建立数学文化阅读广角,为小学生呈现图文并茂的精彩数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发掘数学的魅力,教师不时介绍数学阅读经验,控制学生的数学阅读效果,并针对其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阅读指导,这是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
2、以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问,它的背后体现着一种精神,那就是持之以恒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数学培养该精神,可有效加法学生在学习中的潜力,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这如通一味苦口良药,刚好根治现代学生的浮华奢靡的学习氛围,培养数学精神,对于学生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精神培养时,依然可通过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引导,不过在故事的选择上应当着重选择能较好体现数学精神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数学领域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在被称为几何之父的欧几里得,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于数学,为了编写《几何原本》一书,他在无数个日夜里钻研整理手稿,为了请教数学学者,他不惜从雅典跨越到千里之外的尼罗河流域,其辛劳程度就连欧几里得本人都在晚年时深有感触,为此他给自己的学生说“几何学习没有捷径,哪怕是天才,也要不懈努力”。除了欧几里得外,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用一生的时间将π计算到小数后第三十五位。在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将马车尾板作为演算板,结果马车跑了自己就跟着跑,这样的场面虽然滑稽,但它背后透露的精神却是令人敬佩的专注,这样的数学精神,无一不值得现代学生去深入学习。
3、在数学文化中展现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本身的逻辑性也能充满诸多奇趣,通过数学文化充分展现数学在的趣味性,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比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数学悖论,比如经典的悖论之一“理发师悖论”,它描述的是“一位理发师宣称,只给那些不是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问题来了,理发师到底是否应该给自己理发呢?这个问题从逻辑上来看,无论理发师是否给自己理发,都存在冲突,这样的冲突是逻辑上特有的趣味性,这可很好地吸引学生加入到对数学的钻研中。
结语
数学文化在思想上主要是展现逻辑思维,但是它本身多以趣味简短的故事方式呈现,具备很好的可读性,这样的特点刚好可作为小学生在思想上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资料,从阅读意义上来看,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又在逻辑上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了对于学生数学品格的塑造,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黄小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8):190.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思想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课堂的应用意义
1、数学文化可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变
由于直接为小学生构建数学思想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通过数学文化建设就是重要的手段,它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具象思维作为课堂的开端,在文化传播中逐渐引入数学概念和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在初次引入圆周率π时,学生肯定会觉得陌生,这时,教师可先介绍π的定义,然后介绍我国历史上的数学家对π的探究历程,比如祖冲之的故事,在该过程中逐步进入到数学课堂,可实现平缓有效的思想过度。
2、数学文化本身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基本都是基于数学发展史总结出来的一种文化,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这往往能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的积极性,这是传统的数学课堂直接使用数学概念和数据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实现数学文化教学,也是提升数学课堂学生接受效率的重要手段。
3、通过数学文化可直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掌握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效果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而采用数学文化作为引导,可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广义上来看,一道普通的应用题就是先介绍了一个简短的数学文化故事,所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文化故事直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可行的,比如在进行简便运算之后,教师可引入高斯计算从1累加到100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到数学数据的奥妙,掌握这种变换的思想,就是培养数学的变换思维。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
1、培训学生独立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文化是逻辑与文字的巧妙结合,它一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理解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本身又较强的文字阅读能力,这即是所谓的数学阅读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在文字阅读的同时还能脑海中构建数学逻辑,该能力可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广泛阅读得到锻炼,在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建立专项的数学文化阅读活动,比如开展“发现数学背后的故事”活动,建立数学文化阅读广角,为小学生呈现图文并茂的精彩数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发掘数学的魅力,教师不时介绍数学阅读经验,控制学生的数学阅读效果,并针对其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阅读指导,这是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
2、以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问,它的背后体现着一种精神,那就是持之以恒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数学培养该精神,可有效加法学生在学习中的潜力,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这如通一味苦口良药,刚好根治现代学生的浮华奢靡的学习氛围,培养数学精神,对于学生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帮助。
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精神培养时,依然可通过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引导,不过在故事的选择上应当着重选择能较好体现数学精神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数学领域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在被称为几何之父的欧几里得,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于数学,为了编写《几何原本》一书,他在无数个日夜里钻研整理手稿,为了请教数学学者,他不惜从雅典跨越到千里之外的尼罗河流域,其辛劳程度就连欧几里得本人都在晚年时深有感触,为此他给自己的学生说“几何学习没有捷径,哪怕是天才,也要不懈努力”。除了欧几里得外,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用一生的时间将π计算到小数后第三十五位。在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将马车尾板作为演算板,结果马车跑了自己就跟着跑,这样的场面虽然滑稽,但它背后透露的精神却是令人敬佩的专注,这样的数学精神,无一不值得现代学生去深入学习。
3、在数学文化中展现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本身的逻辑性也能充满诸多奇趣,通过数学文化充分展现数学在的趣味性,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比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数学悖论,比如经典的悖论之一“理发师悖论”,它描述的是“一位理发师宣称,只给那些不是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问题来了,理发师到底是否应该给自己理发呢?这个问题从逻辑上来看,无论理发师是否给自己理发,都存在冲突,这样的冲突是逻辑上特有的趣味性,这可很好地吸引学生加入到对数学的钻研中。
结语
数学文化在思想上主要是展现逻辑思维,但是它本身多以趣味简短的故事方式呈现,具备很好的可读性,这样的特点刚好可作为小学生在思想上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资料,从阅读意义上来看,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又在逻辑上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了对于学生数学品格的塑造,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黄小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