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
【作者】 鹿传凤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王西小学)
【正文】摘 要:学习语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给予的丰实与形象,语文回归是现实所趋,实施生活化教学更是语文本真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生活本领。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实施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而语文又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就显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生活本领。下面,我把近几年实践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奉出,与大家一道分享。
一、引导观察,增强语文生活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观察,是获取生活中的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因为生活化教学,离不开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来支撑,但就是这些在身边的现象,我们学生又往往视而不见,对熟视无睹的事物知之甚少,如风、雨等自然现象,很少有学生去关注过,细心观察过,对它们的形态、颜色、味道等了解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对生活更多的了解,才能增强生活本领,增强语文生活底蕴,增加对语文理解与感悟。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观察,除了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外,我们还可以培养兴趣,授予方法,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让生活化教学更有资料来源。
二、表演课本,再现语文情景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们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学生亲眼目睹场景,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这样的教学,生活化。情景化,效果自然明显。
三、创设情境,注重语文生活体验
要实施教学生活化,就要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体验就是过程体会,包括学习体会,阅读体验。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有角色地读,读出情感,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能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意义重大。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知识与技能的单一教学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得以落实,才能使学生生活本领的增强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沈雁娟,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语文天地,2015年。
[2]傅海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J].才智,2011年。
[3]张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J].科学大众,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实施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而语文又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就显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享受生活,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生活本领。下面,我把近几年实践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奉出,与大家一道分享。
一、引导观察,增强语文生活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观察,是获取生活中的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因为生活化教学,离不开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来支撑,但就是这些在身边的现象,我们学生又往往视而不见,对熟视无睹的事物知之甚少,如风、雨等自然现象,很少有学生去关注过,细心观察过,对它们的形态、颜色、味道等了解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对生活更多的了解,才能增强生活本领,增强语文生活底蕴,增加对语文理解与感悟。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观察,除了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外,我们还可以培养兴趣,授予方法,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让生活化教学更有资料来源。
二、表演课本,再现语文情景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们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学生亲眼目睹场景,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这样的教学,生活化。情景化,效果自然明显。
三、创设情境,注重语文生活体验
要实施教学生活化,就要搭建平台,让学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体验就是过程体会,包括学习体会,阅读体验。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有角色地读,读出情感,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能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意义重大。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知识与技能的单一教学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得以落实,才能使学生生活本领的增强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沈雁娟,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语文天地,2015年。
[2]傅海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J].才智,2011年。
[3]张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J].科学大众,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