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预防和减少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教育反思
【作者】 鄢誉芳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人民小学)
【正文】摘 要: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预防现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在城镇的小学校园里,由于小学生所接触到的事物中包含不健康的因素,再加上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不得当,欺凌事件屡次发生。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当进行深刻的教育反思。
关键词: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教育反思
欺凌,从表面上理解的话就是欺负和凌辱的意思。通常来说可以包括身体上的暴力以及言语上的羞辱等等,这对于正处于儿童期与青春期过渡的小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受到欺凌的学生,很容易会变得自闭忧郁,软弱不敢反抗。而施暴的学生,如果没有受到及时的管制,会助长其不健康的心理,从而变得越来越崇尚暴力。除了施暴者和被施暴者会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之外,欺凌事件同时也会影响到班级里的其他学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伤害。
一、校园欺凌行为亟待解决
校园欺凌行为会对学校里的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对学生有所伤害。因此,校园欺凌行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最新的研究调查表明,大约有40%左右的学生都遭受过同学或教师言语方面的攻击,10%左右的学生遭受过来自同学的直接或间接的攻击。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如果不着手解决校园欺凌行为,学生将无法在和谐舒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认真学习。
从“北京中关二小欺凌事件”刷爆朋友圈到引起社会的关注,其关键点有两处:名校和小学!首先是名校,“光环效应”让很多家人认为名校中都是优秀的孩子,但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所谓的优秀并非“德”与“智”的全面优秀,现在的所谓名校除了拥有相对较高的教学质量或资源外,在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方面并未做到与教学同等的对待!有人认为小学生之间的打闹原本很正常,但对于这件事的定性并非简单的“玩笑”或者“打闹”,而是行为已经对孩子身心造成了伤害!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对待所面临的欺凌,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不仅影响当下的校园生活,更对其未来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以暴制暴并非正确的引导方式,这是一种野蛮;但也不能让孩子过于乖巧或者文明,这是一种懦弱!正如《大家》专栏作者黄爱东西在其评论文章中所说:“文明的精粹之一,也许是在于让我们尽可能认知客观,搞清人性特点,而不是完全自废武功,比如说放弃自保和竞争的本能。”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文明,这是教养问题,但遇到教养缺失的孩子文明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看似家长的溺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包容,但是过分的溺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正确的人格。如果小学生从小在家里就备受宠爱,慢慢地就会养成傲慢自大的不良习惯,稍微与其他学生有一点点争执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动起手来。
2、学校工作的缺失
对于那些欺凌者,是否应深入了解其成长环境,这是值得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反思的!每个孩子并非天生具有欺凌特质,家庭环境之于孩子性格及其日常行为表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做到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制性的惩罚或规则会是孩子更加叛逆甚至做出更极端的行为!
3、人际交往的缺失
一般来说,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都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与其他同学相处,因此在发生矛盾或争执的时候就会采用粗暴的方式进行解决。说起来,西部地区的教育理念可能相对来说稍有落后,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能并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时候没有分寸,助长了欺凌行为的产生。
4、媒体暴力信息过多
当前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信息网络的社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以及其他类型的媒介。而这些媒体中包含的暴力信息过多,比如说一些所谓的江湖义气、以暴制暴的小说,再比如说一些与黑社会、暴力相关的电影视频,还有很多暴力游戏,这些媒体中的暴力信息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用暴力。
三、预防和减少欺凌行为的反思
随着校园欺凌行为的不断产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用处。在小学校园里,还是会发生欺凌行为。想要从根本上杜绝欺凌行为,就要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减少。
1、创造和谐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
不得不说,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想要阻止和杜绝校园欺凌现象,首先要从学校方面抓起。在校园里,教师引导做好自己领导者的工作,利用宽容与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相处,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用正确的相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具体来说,校方应当创造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从大环境方面影响学生。除此之外,每一个班级里的班主任都应当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积极创建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态。
2.通过互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是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预防和减少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时,学校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通过互动来帮助一些交际能力缺失的学生逐渐找到自信,找到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法。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一些性格有缺陷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再比如说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某一项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有效交流。这样一来,那些心理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3、家校结合做好家庭教育
学校方面除了要做好教育教学之外,还应当与学生的家庭进行适当的联系。众所周知,在欺凌行为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家庭的影响。过分的溺爱,漠视的态度,亲情的缺失,道德的沦丧,都会成为滋生暴力倾向的主要来源。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帮助学生家长养成良好的教育理念,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互相配合与紧密联系来及时发现学生心态的变化,从根源上阻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总而言之,校园欺凌行为的存在着实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因素,就如同前进道路上的顽石和荆棘,不仅会阻挡学生发展的道路,还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预防和减少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刻的德育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反欺凌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生命的宝贵和健康心理的重要性,拥有良好的平等意识。对于孩子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需要让其树立正确的态度。欺凌事件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做出努力,才能让校园更加文明!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的防治策略[J]. 谭新斌,罗建河.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03)
[2]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侮行为状况[J]. 陈道湧,姚玉华,俞爱青,沈建,龚向真,姚文,金伟保,盛赛芬,余金明.中国学校卫生 2013(11)
[3]从校园欺侮现象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J]. 万赟 宁夏教育 2016(06)
关键词: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教育反思
欺凌,从表面上理解的话就是欺负和凌辱的意思。通常来说可以包括身体上的暴力以及言语上的羞辱等等,这对于正处于儿童期与青春期过渡的小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受到欺凌的学生,很容易会变得自闭忧郁,软弱不敢反抗。而施暴的学生,如果没有受到及时的管制,会助长其不健康的心理,从而变得越来越崇尚暴力。除了施暴者和被施暴者会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之外,欺凌事件同时也会影响到班级里的其他学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伤害。
一、校园欺凌行为亟待解决
校园欺凌行为会对学校里的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对学生有所伤害。因此,校园欺凌行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最新的研究调查表明,大约有40%左右的学生都遭受过同学或教师言语方面的攻击,10%左右的学生遭受过来自同学的直接或间接的攻击。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如果不着手解决校园欺凌行为,学生将无法在和谐舒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认真学习。
从“北京中关二小欺凌事件”刷爆朋友圈到引起社会的关注,其关键点有两处:名校和小学!首先是名校,“光环效应”让很多家人认为名校中都是优秀的孩子,但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所谓的优秀并非“德”与“智”的全面优秀,现在的所谓名校除了拥有相对较高的教学质量或资源外,在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方面并未做到与教学同等的对待!有人认为小学生之间的打闹原本很正常,但对于这件事的定性并非简单的“玩笑”或者“打闹”,而是行为已经对孩子身心造成了伤害!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对待所面临的欺凌,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不仅影响当下的校园生活,更对其未来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以暴制暴并非正确的引导方式,这是一种野蛮;但也不能让孩子过于乖巧或者文明,这是一种懦弱!正如《大家》专栏作者黄爱东西在其评论文章中所说:“文明的精粹之一,也许是在于让我们尽可能认知客观,搞清人性特点,而不是完全自废武功,比如说放弃自保和竞争的本能。”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文明,这是教养问题,但遇到教养缺失的孩子文明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看似家长的溺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包容,但是过分的溺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正确的人格。如果小学生从小在家里就备受宠爱,慢慢地就会养成傲慢自大的不良习惯,稍微与其他学生有一点点争执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动起手来。
2、学校工作的缺失
对于那些欺凌者,是否应深入了解其成长环境,这是值得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反思的!每个孩子并非天生具有欺凌特质,家庭环境之于孩子性格及其日常行为表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做到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制性的惩罚或规则会是孩子更加叛逆甚至做出更极端的行为!
3、人际交往的缺失
一般来说,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都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与其他同学相处,因此在发生矛盾或争执的时候就会采用粗暴的方式进行解决。说起来,西部地区的教育理念可能相对来说稍有落后,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能并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时候没有分寸,助长了欺凌行为的产生。
4、媒体暴力信息过多
当前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信息网络的社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以及其他类型的媒介。而这些媒体中包含的暴力信息过多,比如说一些所谓的江湖义气、以暴制暴的小说,再比如说一些与黑社会、暴力相关的电影视频,还有很多暴力游戏,这些媒体中的暴力信息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用暴力。
三、预防和减少欺凌行为的反思
随着校园欺凌行为的不断产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用处。在小学校园里,还是会发生欺凌行为。想要从根本上杜绝欺凌行为,就要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减少。
1、创造和谐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
不得不说,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想要阻止和杜绝校园欺凌现象,首先要从学校方面抓起。在校园里,教师引导做好自己领导者的工作,利用宽容与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相处,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用正确的相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具体来说,校方应当创造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从大环境方面影响学生。除此之外,每一个班级里的班主任都应当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积极创建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态。
2.通过互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是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预防和减少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时,学校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通过互动来帮助一些交际能力缺失的学生逐渐找到自信,找到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法。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一些性格有缺陷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再比如说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某一项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有效交流。这样一来,那些心理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3、家校结合做好家庭教育
学校方面除了要做好教育教学之外,还应当与学生的家庭进行适当的联系。众所周知,在欺凌行为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家庭的影响。过分的溺爱,漠视的态度,亲情的缺失,道德的沦丧,都会成为滋生暴力倾向的主要来源。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帮助学生家长养成良好的教育理念,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互相配合与紧密联系来及时发现学生心态的变化,从根源上阻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总而言之,校园欺凌行为的存在着实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因素,就如同前进道路上的顽石和荆棘,不仅会阻挡学生发展的道路,还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预防和减少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刻的德育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反欺凌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生命的宝贵和健康心理的重要性,拥有良好的平等意识。对于孩子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需要让其树立正确的态度。欺凌事件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做出努力,才能让校园更加文明!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的防治策略[J]. 谭新斌,罗建河.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03)
[2]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侮行为状况[J]. 陈道湧,姚玉华,俞爱青,沈建,龚向真,姚文,金伟保,盛赛芬,余金明.中国学校卫生 2013(11)
[3]从校园欺侮现象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J]. 万赟 宁夏教育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