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 李东富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江姐中学)
【正文】 摘 要:教师应当积极顺应素质教育走向,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确保学生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具备相关意识,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习,完成综合性探索。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相关机会,不能脱离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为学生思想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发展提供可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策略分析
素质的发展与能力培养其与教师的教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应当明确教育目的和宗旨,投入时间与精力加大语文综合性教学的强度,紧紧围绕发展学生语文综合性实践能力这一根本主题,通过联系或有组织的实践来贯彻落实学习宗旨彰显教育本质,使得学生在能力精神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为学生发展提供领域空间。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教师应当用心经营自身事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关注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三维目标培养意识,摆脱理论知识本位泥潭,通过各项强有力的措施和各项有意识地练习训练确保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当从多角度、全方面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端正的态度,以此为后期能动性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教师以活动为依托,鼓励学生从事某一方面的思维活动,有效保证掌握继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均衡性。学生受到正确影响,具备相关能力。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2.1提高学生素质,弥补学生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现实发展与期望之间距离不断拉大。教师错误认为学生成绩代表一切、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依赖智力,这样的教育毫无意义可言。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难以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关键。
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相关知识,无形中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呈现积极的思想状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的物质形式,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2强化教学质量,推进教学发展
以往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脱离,教师没有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仅按照自己的认知与想法推进教学,课堂感染力与吸引力不足,学生难以获得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难以开启心路旅程。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失去了原有意义,难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教师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调整方法与手段,教师发挥自我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讨、辩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配合教师开展实践课程,无形中培养了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配合下语文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当教师和学生面对共同任务时,其教学效率大大提升,确保了教学的实效性。
2.3活化知识应用,强化教育职能
设置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并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其实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只懂得死学习,难以活学多用。教师开展多项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得日益灵活,打破了原有形式化教育模式。学生接受恰当的教育,深刻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变得注重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引发质变。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个体获得理想发展。
3、初中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
3.1学生因素
学生的真正水平、思想意识都会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具有探索精神与创新欲望。学生难以抛弃原有傀儡式学习模式,无法快速融入实践教学中,学生没有在头脑中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难以激发一切心理活动,阻碍了自身发展与课程教学推荐。
3.2教师因素
教育本身就有双向性,学生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质量体育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未及时更新,所教的内容难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沉浸自我世界,难以高举实践教学旗帜进行目的性教育,难以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
4、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
4.1巧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应当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学生这一学习对象,采用最适当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呈现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可以课堂提问来引导整个流程的发展。教师在设问时应当注重问题的合理性,确保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联系已有经验认识学习知识教师应当保证问题的生活化,确保问题能够切合教学主题。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回忆冬天,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小组,自由表述自身所见所感,在讨论中领略不同地区的冬天,学生大脑中出现特定印象,拓展了视野。
4.2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理论应用
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从业者,应当意识到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扎根于现实生活中,借助一定的生活实物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又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这一景象,让学生结合实物理解教学内容。学生打破了对语文学习的传统认知,意识到教材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产生全新的变化,变得乐于学习。
4.3采用言语技巧鼓励学生
为了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积极进行调整,摆脱原有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学习内容与方法。另外,教师应当意识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想法,其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多说一些你真好,你真棒此类赞赏性语言。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激发了内心本性,愿意表现自己,其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习具体知识后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例如在学习《幸福是什么》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模仿文章形式写一篇自己的文章,抒发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肯定自己获得满足感,这一动力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发言,采用言语技巧赞赏学生,双方之间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学生能够积极响应教师,愿意跟着教师的脚步前行。
4.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活动是学生认知、了解的基础,学生渴望参与活动。教师应当意识到上课需要自身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围绕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多多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性格特征具有差异性,教师应当保障课堂活动的多样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发展。另外,教师应当坚持有趣、有用、有效这三大活动组织原则,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拟文章情节,学生自身进行角色揣摩,思考如何表现自我,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教师应当借助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培训确保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习惯为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特定环境下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加快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精神。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按照理想轨迹前行,在教师引导下实际操行,积极主动地表达情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花.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J].未来英才,2016(2):198-198.
[2]张洁松.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科学咨询,2018(32):83-8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策略分析
素质的发展与能力培养其与教师的教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应当明确教育目的和宗旨,投入时间与精力加大语文综合性教学的强度,紧紧围绕发展学生语文综合性实践能力这一根本主题,通过联系或有组织的实践来贯彻落实学习宗旨彰显教育本质,使得学生在能力精神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为学生发展提供领域空间。
1、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教师应当用心经营自身事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关注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三维目标培养意识,摆脱理论知识本位泥潭,通过各项强有力的措施和各项有意识地练习训练确保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当从多角度、全方面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端正的态度,以此为后期能动性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教师以活动为依托,鼓励学生从事某一方面的思维活动,有效保证掌握继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均衡性。学生受到正确影响,具备相关能力。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2.1提高学生素质,弥补学生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现实发展与期望之间距离不断拉大。教师错误认为学生成绩代表一切、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依赖智力,这样的教育毫无意义可言。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难以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关键。
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相关知识,无形中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呈现积极的思想状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的物质形式,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2强化教学质量,推进教学发展
以往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脱离,教师没有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仅按照自己的认知与想法推进教学,课堂感染力与吸引力不足,学生难以获得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难以开启心路旅程。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失去了原有意义,难以保证语文教学质量。教师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调整方法与手段,教师发挥自我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讨、辩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配合教师开展实践课程,无形中培养了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配合下语文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当教师和学生面对共同任务时,其教学效率大大提升,确保了教学的实效性。
2.3活化知识应用,强化教育职能
设置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并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其实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只懂得死学习,难以活学多用。教师开展多项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得日益灵活,打破了原有形式化教育模式。学生接受恰当的教育,深刻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变得注重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引发质变。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个体获得理想发展。
3、初中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
3.1学生因素
学生的真正水平、思想意识都会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具有探索精神与创新欲望。学生难以抛弃原有傀儡式学习模式,无法快速融入实践教学中,学生没有在头脑中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难以激发一切心理活动,阻碍了自身发展与课程教学推荐。
3.2教师因素
教育本身就有双向性,学生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质量体育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未及时更新,所教的内容难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沉浸自我世界,难以高举实践教学旗帜进行目的性教育,难以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
4、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
4.1巧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应当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学生这一学习对象,采用最适当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呈现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可以课堂提问来引导整个流程的发展。教师在设问时应当注重问题的合理性,确保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联系已有经验认识学习知识教师应当保证问题的生活化,确保问题能够切合教学主题。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回忆冬天,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小组,自由表述自身所见所感,在讨论中领略不同地区的冬天,学生大脑中出现特定印象,拓展了视野。
4.2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理论应用
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从业者,应当意识到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扎根于现实生活中,借助一定的生活实物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又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这一景象,让学生结合实物理解教学内容。学生打破了对语文学习的传统认知,意识到教材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产生全新的变化,变得乐于学习。
4.3采用言语技巧鼓励学生
为了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积极进行调整,摆脱原有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学习内容与方法。另外,教师应当意识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想法,其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多说一些你真好,你真棒此类赞赏性语言。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激发了内心本性,愿意表现自己,其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习具体知识后为学生布置相关任务。例如在学习《幸福是什么》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模仿文章形式写一篇自己的文章,抒发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肯定自己获得满足感,这一动力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发言,采用言语技巧赞赏学生,双方之间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学生能够积极响应教师,愿意跟着教师的脚步前行。
4.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活动是学生认知、了解的基础,学生渴望参与活动。教师应当意识到上课需要自身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围绕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多多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性格特征具有差异性,教师应当保障课堂活动的多样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发展。另外,教师应当坚持有趣、有用、有效这三大活动组织原则,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拟文章情节,学生自身进行角色揣摩,思考如何表现自我,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教师应当借助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培训确保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习惯为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特定环境下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加快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精神。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按照理想轨迹前行,在教师引导下实际操行,积极主动地表达情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花.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J].未来英才,2016(2):198-198.
[2]张洁松.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科学咨询,2018(32):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