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策略

【作者】 张丽菊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


【正文】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数学的教学持续进行创新,但是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中数学的教学存在很多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兴趣教学,不仅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趣味性,还要借助于兴趣教学顺利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数学;联系生活;兴趣
  心理学家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个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其数学成绩肯定不会好的让他自豪。我国的很多数学家就是凭借对数学的热爱,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陈景润就是其中一例,但他们成绩的取得不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而是因为他们对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只能让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中来,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认为学习是件枯燥无味的事,学生的数学只是在教师的权威控制下被动机械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苦不堪言,效率低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也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师、对学习产生积极情绪,以愉悦的心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一是平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和自己平等的主体来对待,要从高高在上的控制者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在共同学习中促进教学相长。二是民主。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要转变教师独占课堂的情况,由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提出质疑,允许学生对教材的质疑,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见解,促进学生间与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与互动。三是愉悦。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快乐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是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大,我们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乐场,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
  二、设计悬念,导入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如果在开课之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整堂课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将大有裨益。新课的引入途径很多,兴趣导入就是应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感兴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它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一般不把问题讲透,有意设置悬念,刺激学生处于一种欲知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入乘方中对数的计算一节内容提出下面的问题将一张《宁夏日报》对折50次,大家猜猜大概有多厚呢有生答大概有几尺厚吧。师答差远了,你们尽量往多的地方想。生答能有几丈吗,师答再大胆些,又生答总不能有几百米吧?师笑答道: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能到达月球了,我们可以顺着这爬上月球去见嫦娥和吴刚呢!这时学生几乎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结论。师答不相信,那就动手验证一下吧。学生也憋不住了,个个紧张的进行对数计算,算错的同学自觉的找同学纠正。抽象的对数计算,经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 
  三、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用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使数学回到熟悉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既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y=ax(第一课时),在讲形如y=ax(a>1,a≠1)是指数函数前先演示个小计算题,一张厚度是0。1mm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厚度超过了身长2米的人,学生在半信半疑中指出,这实际是求y=0。1×215的值,底数不变,纸对折一次厚度是0。11×2=0。2(mm);纸对折两次的厚度是0。1×22=0。4(mm);……当对折15次后,该纸厚度应是:0。1×215=3276。8(mm)厚度当然超过两米身高的人了(实际是难折15次的)。底数不变,指数变化的函数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列举如此一例引入课本内容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地举出本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有趣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变得乐学、想学,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有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因材施教,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学习上的成功最能成为学生增强自信并自愿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每学期,每单元的开始都可让学生自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确定相称的竞争对手,开展“结对子赛”,并通过及时批阅的作业,课堂前五分钟基础练习,课堂上的小测验等,使学生能经常从这些机会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教学时,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的坡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要求,采取分层教学,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难易度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在作业批改中,传统的批改方式是百分制,这种方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既不科学,更不人道。为了体现人本主义理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评价方式,利用个性化、情感化的对话式语言。比如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只改他们作对的题,对于做错的则做个记号(并不打上“×”)让他们改正后再拿来改,此时如果全对了则给个“A”。因为一般是全对了就给“A”,如今有了改变,只要你改正了,那么不管是谁的本子都能每次都是一个大大的A。这就刺激了学生每次都去积极地改正做错的题,而且满心欢喜。而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我们则应尽量去找他们做题的闪光点,并在旁边写上“好”或者是“有进步哦!”“加油!”等,字虽少,可我觉得对学生的触动一定会很多。
  总之,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芳.探究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0.
  [2]罗全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