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自主互助探究型课堂“师徒结对”的意义

【作者】 孙桂萍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解放中学)


【正文】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理念。现在的课堂模式和以往的课堂模式大相径庭,教师不再是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宰。新课标倡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早已走进课堂。为了配合这种模式,“师徒结对”的课堂结构也应运而生。这种模式,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潜能。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师徒结队的益处。
  一、“师徒结对”减轻了教师的压力
  现在的班级,班额大,学生数量多,教师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照顾到所有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些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关注的目光较少,他们就会觉得老师忽略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班级的学困生也就更多。而“师徒配对”这种课堂模式,正好解决了对部分学生照顾不周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进行相应的搭配,比如把学习好的同学与学习不好的同学放到一起,积极的、活跃的同学和内向的、不爱说话的同学放到一起,有探究意识的学生和不爱思考问题的学生放到一起,较优秀的学生当老师,差的当徒弟,师傅尽到自己的责任,时刻关注徒弟的动态。无论在课上、课间都帮助他们,甚至放学也可以通过电话对徒弟进行学业上的辅导。这样,在一个个师傅的带动下,徒弟们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如沐春风,学习起来如鱼得水,面对这种如火如荼的学习形式,教师的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也会逐渐形成。
  二、“师徒结对”能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更是缺乏合作意识,他们不知道“合作才能发展,合作才能共赢,合作才能提高”的道理。只有合作,才能互惠互利;只有合作,才能相得益彰。这是自我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选择。而“师徒配对”这种课堂模式,恰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它能够把两个或几个孩子捆绑在一起,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的目标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往没建组之前可能学生交流很少,建组之后,成员之间有很多时间都面对面的接触,疏远的关系一下子变得非常亲近,而且在利益最大化面前,他们一定会精诚合作,强弱联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种合作不但培养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使得学生乐于交流,乐于参与,乐于倾听,并且学会了尊重他人。在这种合作下,徒弟,提高了成绩和能力,而师傅也在各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就在合作中实现了双赢。这种合作精神的养成,不但在现在对他们获益匪浅,而且在以后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也是他们获胜的法宝。
  三、“师徒结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师徒结对”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在师傅的帮助下,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答题的技巧,不再像以前那样畏手畏脚,在课堂上可有可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都能够昂首挺胸,自信满满,在课堂上神采飞扬。不管是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还是小组的讨论,或是对知识的纵深挖掘他们都参与其中。这种表现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参与的意识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并且教师还会制定一套相应的奖励机制,无论是在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小组都会适当加分。这种奖励机制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争第一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都认为“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一节成功的课堂,无外乎学生能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师徒配对”这种课堂模式,就实现了这一点,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四、“师徒结对”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其实学生不全是由老师教会的,大部分的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而一些学生要想自主完成这些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潜能,而“师徒结对”这种教学模式,就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对师傅而言,在没有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之前,他们大多数听从的是老师的教诲,自主挖掘的潜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而自从当上师傅之后,他便觉得身上肩负起了重大的责任。因为既然是师傅,就要对徒弟负责,就要把徒弟教会,就要让徒弟有最大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师傅就会想千方设百计,绞尽脑汁去思考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徒弟带好,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徒弟的学习有所提高,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徒弟在各方面都得到培养,如何才能让徒弟信任自己。在这种责任心的驱使之下,师傅的各种潜能便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而徒弟提升的空间则会更大,无论是学习的兴趣,还是学习的方法;无论是探究知识的欲望,还是自己的信心,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总之,“师徒结对”这种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课堂当中解脱出来,配合了当前新课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相信,随着这种课堂模式的进一步的完善,它定会在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